循环伏安扫描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和产电性能的影响
本文选题:微生物燃料电池 + 循环伏安扫描 ; 参考:《化工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的启动及产电性能直接影响其应用于对实际废水的处理。以屠宰厂废水为基质研究了循环伏安扫描对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和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4 h CV扫描的MFCs其启动时间比常规电阻(1000?)直接启动的MFCs缩短了71.4%(从420 h缩短至120 h),MFCs最大功率密度提高了21.5%,达到37.8 W·m~(-3)。通过电极生物量测定和生物膜表面形貌观察发现,经CV扫描的阳极生物量显著提高且生物膜的产电菌占优势是MFCs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说明CV扫描不断促进产电菌在阳极表面的吸附,而且增加产电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这一技术为发展MFCs的快速启动和提升MFCs的产电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The start-up an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MFCs) directly affect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The effect of cyclic voltammetry on the start-up an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single chamber air cathode microbial fuel cell was studied using slaughterhouse wastewater as the substr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rtup time of MFCs after 24 h CV scann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istance. The direct start-up MFCs shortened 71.4 (from 420h to 120h) and 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increased by 21.5W to 37.8 W / m ~ (-1). The results of electrode biomass measurement and biofilm surface morphology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FCs performance wa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anode biomass after CV scanning and the dominance of electrogen-producing bacteria in biofil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V scan promoted the adsorption of electrogen-producing bacteria on the anode surface and increased the growth rate of electroproducing microbes. This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FC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FCs power production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联合西兴食品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448,5147841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B0600505)~~
【分类号】:TM911.45;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刘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关毅;张鑫;;微生物燃料电池[J];化学进展;2007年01期
3 洪义国;郭俊;孙国萍;;产电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电池最新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4 丁平;邵海波;刘光洲;段东霞;麻挺;陈嗣俊;王建明;张鉴清;;应用需盐脱硫弧菌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研究(英文)[J];电化学;2007年02期
5 园丁;;微生物燃料电池:既处理污水又发电[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3期
6 刘登;刘均洪;刘海洲;;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7年05期
7 张广柱;刘均洪;;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年04期
8 孙健;胡勇有;;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1期
9 王万成;陶冠红;;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条件的优化[J];环境化学;2008年04期
10 ;微生物燃料电池或成汽车节能环保解决方案[J];材料导报;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忠泽;吴文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赵峰;;来自废水的能量-微生物燃料电池[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3 李正龙;刘红;孔令才;韩梅;;可利用空间基地有机废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预研[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孙健;;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赵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及电极反应研究[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6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7 孔晓英;李连华;李颖;杨改秀;孙永明;;葡萄糖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8 袁勇;庄莉;周顺桂;;盘管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9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产电菌的选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10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曾晓舵 李洁尉 刘静;微生物燃料电池有很大挖掘空间[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萧潇;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煤炭报;2005年
4 记者 毛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又推进一步[N];科技日报;2006年
5 纪振宇;微生物燃料电池为汽车节能环保提供解决方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亚平;虾兵蟹将派上新用场[N];科技日报;2007年
7 张芮;希腊从芝士副产品中回收能源[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常丽君;高空“超级细菌”可成发电新能源[N];科技日报;2012年
9 编译 杨孝文;微生物机器人吃苍蝇发电[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陈勇;美科学家开发出微生物燃料电池[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杰勋;产电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陶琴琴;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除磷及产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徐磊;微生物燃料电池PB/rGO阴极材料及导电膜自清洁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臧国龙;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复杂废弃物处置及光电催化制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代莹;银/铁—碳基复合体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龚小波;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效电极与界面设计强化产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孙哲;光催化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及对污染物去除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8 程建萍;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功能拓展及机理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孙彩玉;基于BES污水处理—产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10 杜月;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特性及其与光催化耦合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鑫;复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周秀秀;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双核酞菁钴的结构及性能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丽巧;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同步除碳、硝化/反硝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印霞h,
本文编号:1807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80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