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电池自放电特性的研究
本文选题:锂硫电池 + 自放电 ; 参考:《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锂硫电池是目前已知的比能量最高的以固态材料为活性物质的二次电池。然而,多硫化物"穿梭"效应导致的容量衰减快、库仑效率低和自放电率高等问题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实用化进程。通过测试电池搁置前后的放电容量,分析了锂硫软包电池的放电深度(DOD)、环境温度和搁置时间对电池自放电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DOD下锂硫电池具有不同的自放电特性,自放电与环境温度、搁置时间呈正相关性。采用原位四电极法考察了不同DOD时内部电解液电导率的变化情况,推测锂硫电池的自放电特性与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制和过程产物密切相关。
[Abstract]:Lithium-sulfur battery is the most energy-specific secondary battery with solid material as active material. However, the problems of fast capacity attenuation, low Coulomb efficiency and high self-discharge rate due to the "shuttle" effect of polysulfide have limited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The effect of discharge depth,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shelving time on the self-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Lithium-Sulphur soft-clad battery was analyzed by measuring the discharge capacity of the battery before and after shelv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thium-sulfur battery has different self-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DOD conditions. The self-discharge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shelving time. In situ four-electrode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internal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under different DOD condition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self-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and process products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作者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震;丁志荣;董文曼;;基于超吸水纤维的电池隔膜的性能研究[J];产业用纺织品;2010年11期
2 王鸿雁;;2013年隔膜大战 锂电池产品整体价格将下拉[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3年03期
3 ;首条自主产权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线投产[J];中国有色冶金;2013年05期
4 杨璐;王阳;肖雨;章永春;;手机锂电池的安全性能管控[J];现代电信科技;2013年09期
5 丁运长;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国防科工委电池专业组 联合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会议论文题录[J];电池;1984年01期
6 李诚芳;电池隔膜[J];电池;1986年02期
7 ;1992年《电池》1~6期分类总目次[J];电池;1992年06期
8 杨林;锂电池隔膜纸在重庆通过鉴定[J];电池工业;1996年03期
9 李登科;王丹;;动力锂电池隔膜的技术要求及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4年05期
10 汤雁;苏晓倩;刘浩杰;;锂电池隔膜测试方法评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满长阵;唐昶宇;江彭;刘昊;黄家伟;梅军;刘焕明;;利用超热氢交联技术改善锂电池隔膜浸润性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高分子加工与成型[C];2013年
2 孙亚颇;焦晓宁;;新型电池隔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3 ;加强管理,,提高“鱼3—丙”一次电池隔膜的质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第四研究室电池隔膜QC小组[A];2003年度电子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3年
4 高效岳;沈涛;唐琛明;邱德瑜;唐定骧;;Zn-Ni电池的进展[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吴耀明;于波;刘宁;王立民;;快充MH-Ni电池AB3型负极合金与隔膜相互匹配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兵;我国锂电池隔膜技术谋求破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
2 山水;美国企业开发出新型电池隔膜[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明;锂电池:大热刚刚开始[N];中国工业报;2010年
4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李魏;青岛研制出新一代锂电池[N];青岛日报;2014年
5 特约记者 顾定槐;锂电池“绝对安全”呼求化工方案[N];中国化工报;2013年
6 杨质高;云南建成锂电池隔膜生产线[N];云南科技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于丹;小隔膜面临大考量 国产化待破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吴松;车用锂电池投资猛增产能过剩隐忧显现[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郑时;锂电池隔膜产业“大跃进” 高端仍是蓝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年
10 CUBN记者 刘杰;锂电池业将迎投资热潮[N];中国联合商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闫宇星;非水电解质锂空气一次电池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玲玲;过充过放和外部短路后LiCoO_2/MCMB电池长循环容量衰减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吕慧;锂—空气电池氧电极催化剂—纳米四氧化三铁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陈峭岩;电动汽车电池状态估计及均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刘思思;二次锂电池锂基负极与电解质界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尹利超;二次锂电池用硫基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门阅;钒电池材料改性对正极电对催化活性及电池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星;聚烯烃纤维电池隔膜纸结构及成纸性能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溢镭;用壳聚糖改善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郭自洋;高能量密度锂空气电池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尹翔宇;锂电池化成双向DC/DC模块及并行扩展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林伟;基于石墨烯的锂硫电池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肖科;间位芳纶纳米纤维基锂电池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7 徐倩;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与隔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章淦;镍锌电池锌负极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张佳卫;锂硫电池用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胡宇翔;二氧化锰基催化剂在可充锂空气电池中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22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82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