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叶片电加热防冰模型及分区防冰方法
本文选题:风机叶片 + 电加热 ; 参考:《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根据风机叶片电加热防冰结构和流场特点,并结合对覆冰条件下风机叶片表面能量交换过程的分析,建立了风机叶片电加热防冰理论模型,并对临界防冰状态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在人工气候室对理论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另外提出了等差分区加热控制防冰方法。研究表明:不同叶片位置处的温升特性和临界防冰功率密度也不相同,随着旋转半径的增大,叶片表面温升速率下降,平衡温度降低,达到平衡温度所用时间缩短,临界防冰功率密度增大;防除冰结构的隔热层可以有效地阻碍热量向叶片内部传递,减少热量的损失;等差分区加热控制方法可以明显改善叶片表面的温度分布,降低叶片表面温差和能量消耗,具有工程实际意义。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ice structure and flow field of fan blad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energy exchange process of fan blade surface under icing conditi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anti-icing of fan blade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ritical ice-proof state wa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etical model is tested and verified in the artificial climate chamb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rise characteristics and critical anti-ice power density are different at different blade position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otating radius, the temperature rise rate of the blade surface decreases, the equilibrium temperature decreases, and the time to achieve the equilibrium temperature is shortened. The critical anti-ice power density increases; the heat insulation layer of anti-ice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block the heat transfer to the blade and reduce the loss of heat; the isodyne zone heating control method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blade surfac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blade.
【作者单位】: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718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2014CB26040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20120191110009)~~
【分类号】:TM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涛;陈北;;飞机地面除冰/防冰[J];中国民用航空;2006年11期
2 蒋千明;;探讨如何做好输电线防冰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0年17期
3 朱剑捚;董葳;;防冰部件表面流动换热与温度计算分析[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1年01期
4 ;除冰防冰的基本知识[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1年01期
5 谷青松;;飞机除防冰车除防冰方式的原理与使用[J];流体传动与控制;2011年04期
6 檀妹静;朱春玲;;发动机短舱防冰性能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航空计算技术;2011年05期
7 裘燮纲,,余小章;微引射防冰腔热力计算[J];航空学报;1994年09期
8 熊贤鹏,韩凤华;风挡防冰表面温度场计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9 刘根林;沈海军;;飞机防冰与除冰技术综述[J];江苏航空;2003年04期
10 张红先;陆佳政;方针;李波;;电网防冰抗冰研究课题之探讨[J];华中电力;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峰;;基于椭球模型的防冰笛形管路结构共振稳健可靠性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李云单;陆海鹰;朱惠人;;航空发动机热气防冰结构的冲击换热特性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彭泽友;;防冰控制器软件可靠性及系统电磁兼容性的设计与研究[A];湖北省航空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学术交流文集[C];2004年
4 汤筠筠;;浅谈冬季道路防冰和除冰措施[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徐磊;张大林;陈维建;;发动机进口复合材料支板电加热防冰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董威;石中均;赵秋月;;防冰部件水撞击特性试验相似准则分析[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周华芹;;循环水冷却塔防冰新技术造[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翟洪岩;孟祥雨;孙鹏;魏秀玲;;飞机防除冰技术研究[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刘康;;电力通信防冰关键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卫毅;庞建君;;受感器防冰能力测试中对温度及结冰厚度测量方法的探讨[A];面向航空试验测试技术——2013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祖西;中国民航除冰防冰工作研讨会在成都举行[N];中国民航报;2008年
2 梅拥军 韦勇强;Ⅰ型飞机除冰/防冰液最新进展[N];中国民航报;2007年
3 孙祥海;防冰除冰:众武器各有高招[N];中国国防报;2011年
4 通讯员 陈云亭;南网超高压900万元进行线路防冰闪改造[N];中国电力报;2008年
5 记者 崔越男;公司防冰减灾科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N];国家电网报;2008年
6 通讯员 刘清贵;民航总局将补贴5457万元用于防冰除冰[N];中国民航报;2005年
7 通讯员 邱国福;宁波供电完成线路防冰技改[N];中国电力报;2009年
8 记者 杨珍红;重视防冰除冰 确保飞行安全[N];中国民航报;2005年
9 通讯员 冯利明;内江发电七项措施防冰灾[N];中国电力报;2008年
10 章天飞 吴坤祥 郑贤列 靳雨柱;±500千伏直流宜华线实施防冰技改[N];国家电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蕾;接触网覆冰机理与在线防冰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马辉;发动机复合材料导向叶片防冰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楚楚;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在线防冰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朱光亚;电加热防冰部件加热功率的分布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郑梅;考虑水膜效应的防冰表面流动换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马科昌;发动机进口支板防冰加热功率分布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潘旭云;某型飞机防冰系统机翼防冰腔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周玉洁;热气腔结构的优化设计与数值模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崔永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在线防冰技术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徐佳佳;飞机风挡玻璃电加热防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管宁;三维机翼防冰热载荷的数值模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孙轩;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冰融冰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30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830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