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光伏发电系统无缝切换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7 04:30

  本文选题:光伏发电系统 + 无缝切换 ; 参考:《上海电力学院》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间的无缝切换是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前提。本文搭建了基于电压控制型逆变器的光伏发电系统,给出了逆变器的控制参数设计,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空载情况下幅值和频率的输出特性,设计了虚拟阻抗的控制。带载情况下,针对幅值和频率下跌问题,通过对虚拟阻抗上功率损耗值的反馈,给出了参考值精确的补偿方案。传统的同步控制中,频率调节和相角调节相互干扰,分别调节降低了并网的时效性。本文提出了两种自同步并网控制方案,基于频率的自同步控制方案和基于相角差的自同步控制方案。两种方法都将传统的频率调节和相角调节统一,简化了控制,提高了并网的时效性。对二次调压和二次调频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另外,还将同步检测单元与逆变器的控制相结合,简化了控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的控制策略。结合电压控制型逆变器,针对于传统的间接幅值和频率扰动法,给出了两种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案:主动幅值扰动法和主动频率扰动法,直接扰动输出电压的幅值和频率。低压配电网中,线路阻抗呈阻性,传统的功率解耦存在着问题,本文通过虚拟阻抗的设计,使得逆变器输出阻抗呈现感性,实现了并网运行下的功率解耦控制。重点讨论了并网向孤岛运行的无缝切换控制策略,通过并网和孤岛模式切换时参考值连续性的设计,来保证模式间的平滑切换,详细的分析了调频轴调压轴与输出功率的关系,给出了保证调节轴参考值连续的数学表达式,在轻载和重载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仿真,仿真结果与理论推导相吻合。
[Abstract]:With the consumption of traditional fossil energy and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lean energy such as solar energy.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resources, the seamless switching between grid-connected and islanding operation mode is the premise of making full use of new energy. In this paper, the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voltage controlled inverter is built, the control parameters of the inverter are designed,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under no-load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trol of virtual impedance is designed. In the case of load, the exact compensation scheme of reference value is given by feedback of power loss value on virtual impedance for the problem of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drop. In traditional synchronous control, frequency regulation and phase angle regulation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which reduces the time efficiency of grid connection. In this paper, two kinds of self-synchronization control schemes are proposed, which are frequency based self-synchronization control and self-synchronization control based on phase angle difference. Both methods unify the traditional frequency regulation and phase angle regulation, simplify the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timeliness of grid-connected. The stability of secondary voltage regulation and secondary frequency modulation is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synchronous detection unit is combined with the control of inverter to simplify the control.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is verified by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indirect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perturbation methods, two active islanding detection schemes are presented: the active amplitude perturbation method and the active frequency perturbation method, and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the output voltage are directly disturbed. In the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 the line impedance is resistive, and the traditional power decoupling problem exist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virtual impedance, the output impedance of the inverter is inductive, which realizes the power decoupling control under the grid-connected operation. The seamless switching control strategy of grid-connected operation to islanding i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smooth switching between modes is ensured by the design of continuity of reference values in grid-connected and island-mode swit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put power and the adjustable compression shaft of the FM axis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to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the reference value of the adjusting shaft are giv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derivation in the case of light load and heavy load.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勇刚;谢建;李自应;张跃;曾丽琴;;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7年02期

2 李雷;杨舒;;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项目中的应用探讨[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1年01期

3 ;简讯[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程艺厅长祝贺我院获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光伏发电系统安装调试”赛项二等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晶澳慈善基金会向希望小学捐赠光伏发电系统[J];太阳能;2011年10期

6 张改景;龙惟定;苑翔;;光伏发电系统的碳值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7 彭一琦;;改进的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技术[J];建筑电气;2012年02期

8 江伟山;周倩;;高铁车站光伏发电系统应用[J];电气时代;2012年04期

9 邓雅;胡书举;孟岩峰;许洪华;;光伏发电系统功率预测研究方法综述[J];电气制造;2013年06期

10 龚道仁;陈迪;袁志钟;;光伏发电系统碳排放计算模型及应用[J];可再生能源;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光明;沈煜;张晋茂;麻凯恩;朱正菲;杜强;;光伏发电系统用高效逆变器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2 陆亚萍;梁小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性能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A];第十九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程丽敏;曹阳;;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及微型逆变器综述[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郝文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结构强度设计[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王景义;;光伏发电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李春华;刘维亭;姜文刚;;户用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研究[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谢亦丰;祝明华;熊连松;李琛;卓放;张海龙;;光伏发电系统建模及其控制器参数的全局优化设计方法研究[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徐峰;刘爱民;罗慧晶;翁占坤;;用于热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射体材料的研究进展[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9 程启明;李明;陈根;王鹤霖;;小型离网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A];智能化电站技术发展研讨暨电站自动化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冯垛生;;光伏发电系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2010年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宪才 魏延彬;莱芜供电首建光伏发电系统[N];中国电力报;2011年

2 通讯员 王宪才 魏延彬;莱芜供电公司建成首个光伏发电系统[N];莱芜日报;2011年

3 徐瑶;光伏发电系统租还是买?[N];中国能源报;2014年

4 申淳;数倍聚光跟踪光伏发电系统解决太阳能高成本难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牛献力 通讯员 王丽英;晶澳公司捐赠光伏发电系统[N];中国化工报;2011年

6 记者 刘霞;美研制新式太阳能热光伏发电系统[N];科技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戈晓芳 见习记者 于洋;广东最大户用光伏发电系统亮相[N];广东建设报;2006年

8 记者 王莹 特约通讯员 刘孟君;我市首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正式并网发电[N];廊坊日报;2010年

9 记者 星子;我省光伏产业又添高科技“新丁”[N];青海日报;2012年

10 苏国平 新疆经信委副主任;依托自然优势发展新疆光伏产业[N];中国电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欢;物联网架构的太阳能光伏自跟踪发电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毛鹏;小功率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朱艳伟;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高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4 吴志鹏;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和孤岛故障检测[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郑诗程;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徐瑞东;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7 熊远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问题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徐晓冰;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曹太强;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蒋爱华;泛(火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京;温室光伏供电系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墨;基于分岔理论的光伏发电系统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马高祥;关于光伏发电站系统优化设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超凡;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D];长安大学;2015年

5 熊辉;光伏发电系统实验用能馈型模拟负载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6 李元园;光伏发电系统电流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7 曾珍珍;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发电量的智能控制[D];东华大学;2016年

8 张森;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9 梁逊;DC/DC变换器控制的仿真研究与设计[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10 王志强;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40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940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2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