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电缆护套过电压仿真

发布时间:2018-06-02 19:17

  本文选题:VSC-HVDC + 直流电缆 ; 参考:《高电压技术》2017年11期


【摘要】:直流电缆可靠性是保障柔性直流输电的关键,电缆本体故障特性分析能够为今后直流电缆设计和柔直输电系统的保护提供依据。因此依托于厦门柔直输电示范工程,基于分布参数的π型陆缆结构,建立了RLC分布参数的γ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进行了陆缆主绝缘故障后系统故障特性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金属护套上电流和电压的故障特性与主绝缘故障位置有关,故障点距离单侧换流站越近,故障电流峰值越大,且分布在直流电缆故障端和换流站端金属护套上的感应电压越大;此外,主绝缘在距离换流站不同距离处发生故障后,护套单端接地系统与护套两端接地系统中各单元感应过电压的分布趋势大致相同,金属护套上每m感应电压介于数百V至数千V之间,由护套单端接地模型可以近似分析两端接地模型中系统的故障特性。
[Abstract]:The reliability of DC cable is the key to ensure flexible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The analysis of fault characteristics of cable body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DC cable and the protection of flexible direct transmission system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纬 model of RLC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蟺 type land cable structure of distributed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flexible direct transmission in Xiamen, and the faul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fter the main insulation fault of the land cable are simulated on the Matlab/Simulink platfor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ul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and voltage on the metal sheath are related to the fault location of the main insulation. The closer the fault point is to the single-side converter station, the greater the peak value of the fault current is. And the larger the inductive voltage distributed on the metal sheath at the fault end of DC cable and the terminal of converter station, in addition, after the fault occurred at different distance between the main insulation and converter station, The distribution trend of the inductive overvoltage of each unit in the sheathed single-terminal ground system and the sheathed grounding system i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and the inductive voltage per m on the metal sheath ranges from several hundred V to several thousand V, The faul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in the two ends earthing model can be approximate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sheathed single terminal ground model.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直流电网技术与仿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B0900700)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500 kV柔性直流海缆关键技术研究:直流电缆附件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分类号】:TM72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明;马学华;;空载线路合闸时产生过电压及预防浅析[J];农村电工;2011年07期

2 王士良;;电子网络的过电压防护技术[J];中国电子商情;2002年10期

3 韩劭;雷击与过电压对信号设备的危害及防护[J];中国铁路;2002年02期

4 马月姣,刘念,高瓴;发电机过电压波形的监测分析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2002年02期

5 王东烨,郑彪,吴传玺;一起过电压设备事故分析[J];东北电力技术;2003年04期

6 王士彬,孙才新,姚陈果,熊兰,米彦,杜林,席世友;10kV配网内外过电压在线监测系统及波形分析[J];高电压技术;2004年06期

7 卢建明;陡波过电压的危害及预防[J];电力安全技术;2005年08期

8 时燕新;刘勇;;一起传递过电压造成的事故及分析[J];天津电力技术;2005年01期

9 周志海;;浅谈过电压现象[J];成功(教育);2008年05期

10 李超;;变电所雷害过电压及操作过电压的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广宁;罗杨;高国强;曹晓斌;刘君;;电气化铁路中的过电压及绝缘问题探讨[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廷刚;;几种过电压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实践[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海;;高压电网过电压的末屏采样技术研究[A];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优秀论文集[C];2010年

4 沙万乾;陈忠义;;信息时代的防雷防过电压技术[A];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2年

5 戴斌;;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过电压分层识别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6 张小青;;建筑物内金属回路中雷电感应过电压[A];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戴斌;周云斌;胡鹏;金钰;;变电站实测过电压波形分析[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8 司文荣;金珩;黄华;傅晨钊;;基于CVT测量过电压的新方法研究(英文)[A];2012输变电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杨生;董成志;;丰满发电厂通信设备过电压和过电流的防护[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优秀论文专集[C];2012年

10 李兴唐;李朝顺;王勇;韩芳;;防止过电压损坏66kV电容器的治本措施[A];二○○三年电力电容器学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国彬;内外联手治隐患[N];中国电力报;2004年

2 江西 尹石荪;“移动式多位电源排插”中的过电压[N];电子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众;长城电器——电气“长城”[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4 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杨梁;首条±160千伏海底直流电缆落户汕头[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艳玲;电力系统实测过电压特征提取及分类识别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凯;电力系统暂态过电压在线测量及记录系统[D];山东大学;2015年

2 于国梁;基于大电阻与DSP技术的配网选线装置研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3 张洛;电力系统操作过电压特征提取和识别研究[D];西华大学;2016年

4 何翔宇;变电站过电压监测及其波形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5年

5 徐晓刚;电网非接触式过电压监测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伟;基于虚拟仪器及光纤电压传感器的过电压在线分析系统[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7 周凯;配电网过电压实时自动记录装置的原理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8 平丽英;变电站瞬时过电压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9 闫杰;基于设备宽频传递特性的过电压数值反演计算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10 周承鸣;电力系统过电压监测和发电机绝缘安全预测研究[D];西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9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969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8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