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型风电场作为电网黑启动电源的控制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局域电网 + 黑启动电源 ; 参考:《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受地域资源条件限制,我国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地区内缺少能够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水力发电厂,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其电网的恢复将严重依赖于其他电网,恢复时间较长,经济损失严重。我国内蒙古、西北等地区的风能资源十分丰富,风力发电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电源,并且,通过为风电场配置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将其建成储能型风电场,成为一种提高风电场友好性与可控性的有效措施。若能对储能型风电场的潜在功能进行挖掘,使其可以作为电网的黑启动电源,将对增加局域电网内黑启动电源的容量与布点,提高其故障恢复速度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依托于实际电网,通过对利用储能型风电场作为其黑启动电源的总体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并对所提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为缺水多风地区的电网在选用储能型风电场作为黑启动电源时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电池储能系统和双馈风电机组的多工况仿真模型。通过分析并网与孤网模式下电池储能系统的运行原理,分别建立了两种运行模式下储能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分析双馈风电机组的空载并网运行原理,创新性地建立了可对机组空载并网过程进行仿真的双工况仿真模型。所建电池储能系统和双馈风电机组的多工况仿真模型能够为研究储能型风电场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控制技术提供基础。2.研究了利用储能型风电场作为电网黑启动电源时的控制策略。以实际电网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储能型风电场作为其黑启动电源的总体技术方案,并对所提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论证;通过对电池储能系统的启动策略和风电机组箱变的充电方案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储能型风电场的自启动方案;为使储能型风电场能够在对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空载充电、启动火电机组辅机时保持稳定,并避免对储能系统造成过度充电,提出了一种储能型风电场孤网运行控制策略;针对风电场具有最大持续有效出力概率时的情况,采用所提控制策略对储能型风电场启动火电机组的过程进行了仿真。3.提出了一种储能型风电场作为黑启动电源时电池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方法。通过分析影响电池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的因素,从电池系统的额定容量与最大充放电功率、功率转换系统的容量三个方面对电池储能系统容量进行了配置;在此基础上,对利用储能型风电场作为电网黑启动电源的可行性及适用条件作了深入分析。4.针对转速和桨距角频繁动作易使机组产生机械疲劳的问题,对储能型风电场孤网运行时双馈风电机组的有功控制策略进行了改进。通过分析机组运行点的稳定性,建立了以机组转速和桨距角综合调整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有功平衡、运行点稳定性等为约束的优化模型,并提出了优化模型在出现不可行解时的处理机制,以获得可行的最优转移轨迹;建立了风速估计器和运行轨迹控制器,并对变桨系统和转子侧变频器的传统控制策略进行了改进,以使机组能够沿最优转移轨迹调整其有功输出。5.提出了一种黑启动初期风储火系统的分层协调控制策略,使其能够在整体上具备不亚于火电机组有功输出能力的同时,具备更强的无功调控能力。通过分析风储火系统的运行特性,建立了其协调控制模型,并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实时求解以获得火电厂和储能型风电场的电压调整命令;火电厂根据电压命令调整其火电机组的励磁电压;储能型风电场根据电压命令整定其无功输出,并将无功整定值与有功设定值分配至电池储能系统和每台风电机组;通过对电池储能系统和双馈风电机组进行控制,使其能够在按命令输出指定功率的同时,具备参与孤网调压与调频的能力。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simulation model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energy storage type wind farm as its black starting power supply . A layered coordinated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 to adjust its active output along the optimal transfer trajectory . The coordinated control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analyzing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 storage system . The energy storage type wind farm adjusts its reactive output according to the voltage command , and controls the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the doubly - fed wind turbine to output the specified power according to the command .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6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奕;戴剑丰;冯yN鑫;王琦;徐钢;杜先波;;基于虚拟惯量的风电场黑启动频率协同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7年03期
2 马美婷;袁铁江;陈广宇;蔡高雷;彭生江;张增强;;储能参与风电辅助服务综合经济效益分析[J];电网技术;2016年11期
3 刘巨;姚伟;侯云鹤;文劲宇;陈霞;;一种储能改善低电压穿越期间风电场注入电流特性的致稳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6年14期
4 胡泽春;夏睿;吴林林;刘辉;;考虑储能参与调频的风储联合运行优化策略[J];电网技术;2016年08期
5 周明;葛江北;郭飞;李庚银;易海琼;;改善连锁脱网的风电场群电压无功紧急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05期
6 崔杨;徐蒙福;唐耀华;彭龙;严干贵;;基于集电系统无功灵敏度的双馈风电场无功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5年09期
7 崔杨;彭龙;仲悟之;严干贵;尹佳楠;蒲睿;;双馈型风电场群无功分层协调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17期
8 胡娟;杨水丽;侯朝勇;许守平;惠东;;规模化储能技术典型示范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电网技术;2015年04期
9 刘巨;姚伟;文劲宇;艾小猛;罗卫华;黄莹;;一种基于储能技术的风电场虚拟惯量补偿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10 陶向红;卜广全;王虹富;鲍威;郭瑞鹏;;基于加权最小绝对值的大电力系统潮流可行解优化恢复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洋;永磁电机式机械弹性储能系统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2 孟建辉;分布式电源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陈忠;电池储能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黄杏;微网系统并/离网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张祥宇;变速风电机组的虚拟惯性与系统阻尼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李琰;基于矩阵摄动理论的微电网小扰动稳定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3年
7 彭思敏;电池储能系统及其在风—储孤网中的运行与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钟慧荣;电力系统黑启动与网架重构优化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9 静铁岩;大规模风电并网条件下的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兴杰;风电输出功率预测方法与系统[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yN鑫;智能电网环境下风电场黑启动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欧阳曾恺;风储联合系统运行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3 潘道成;配置储能系统的风电场在局域电网黑启动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4 梁纪峰;基于大规模风电集中接入电网的无功电压特性及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丁菲;含多种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的低压微网系统的暂态建模与仿真[D];天津大学;2010年
6 袁在吉;电力系统恢复中并列过程仿真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商莹;电磁暂态算法比较及非线性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孙何洪;基于小波理论的变压器励磁涌流与和应涌流识别的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9 谷君;变压器和应涌流产生机理及其防误动措施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10 张建松;变压器励磁涌流形成机理以及电流互感器仿真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72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97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