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用于高压无线供电设备的线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7 15:38

  本文选题:无线电能传输 + 多层导体并联 ; 参考:《电力电子技术》2017年11期


【摘要】:用于无线电能传输(WPT)的线圈品质因数Q是决定传输距离与传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减小线圈阻值并提高Q值,利用HFSS软件与VNWA逻辑分析仪,分析并验证线圈在高频情况下的电路参数,设计出多层导体并联的线圈结构,使线圈电阻减小,电感增大,进而使线圈Q值增大到一定范围内。经过分析,此结构达到了设计要求,可应用于WPT领域中。
[Abstract]:The coil quality factor Q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and transmission stabilit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il resistance and increase the Q value, the circuit parameters of the coil under high frequency are analyzed and verified by using HFSS software and VNWA logic analyzer. The multilayer conductor parallel coil structure is designed to reduce the coil resistance and increase the inductance. Furthermore, the Q value of the coil is increased to a certain range. After analysis, the structure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can be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WPT.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337001)~~
【分类号】:TM55;TM7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云国;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戴卫力;费峻涛;肖建康;范新南;;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及应用前景[J];电气技术;2010年07期

3 李松;;中压电能传输系统在大型桥梁上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0年25期

4 贾楠;;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31期

5 黄学良;谭林林;陈中;强浩;周亚龙;王维;曹伟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6 王敏星;李大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及研究方向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06期

7 武瑛,严陆光,黄常纲,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04期

8 霍沛威 ,詹万强;中压电能传输与低压供电[J];广东科技;2004年05期

9 武瑛,严陆光,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10 王平楠;唐厚君;;基于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的技术分析[J];微处理机;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跃;;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其最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2 黄学良;;充满机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3 李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杨庆新;;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主要工作及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5 苏玉刚;;齐心协力促进无线电能传输科学与技术的发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张超;闫卓;杨庆新;陈海燕;;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可分离变压器耦合性能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茂春;王进华;石亚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贾俊林;李时杰;;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时杰;贾俊林;孟庆龙;贺振国;;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腾;卓放;刘涛;王兆安;;采用非接触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国圣;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左永刚;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自主创新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3 记者 刘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前景看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胡茗皓;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突破 高铁无线供电成为可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5 记者王华楠;“无线供电”梦想成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6 王艳红;“隔空”点灯,无线输电终结插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记者 张亦筑 匡丽娜;我市与两所澳新知名大学“联姻”[N];重庆日报;2014年

8 ;房间里那烦人的电线将完全消失[N];科技日报;2014年

9 河南 万玉吉 朱国伟;交流弧焊机线圈的修理和重绕[N];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忠远;智能电网中电能传输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监督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陶国彬;非接触电能传输关键应用技术问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赵志浩;无线电能传输网传能机制与优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赵俊锋;三维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张献;基于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的无线电能传输与转换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6 王智慧;基于包络线调制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周诗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建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9 李阳;大功率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勋范;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杜凯召;自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河北大学;2015年

3 童文懿;无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效率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王静;双负载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参数设计与频率控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乔晓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场强度三维测量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侯向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机构耦合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8 薛慧;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宁峰;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多方向性传输线圈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富一博;水下测量装置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年



本文编号:1991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991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4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