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生物触电电流检测模型

发布时间:2018-06-15 15:32

  本文选题:电流检测 + 模型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14期


【摘要】:为了检测触电时刻剩余电流中生物体触电支路电流信号的难题,应用Hilbert-Huang变换方法,确定了生物触电时剩余电流的固有模态函数中相关系数最大的IMF分量的局部幅值达34.02 m A,且与原信号相关性系数达到0.99,同时剩余电流与触电电流暂态过程频谱特性具有相似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应用生物电流信号高频IMF分量幅值的突变特征,作为触电故障时刻确定判据,建立生物触电故障时刻判定方法,实际数据的仿真处理正确率为94.17%;筛选剩余电流分解的相关性较高的有限个数的低频固有模态IMF分量,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提出基于剩余电流固有模态分量的生物触电支路电流幅值检测方法,仿真试验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值5.46%,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为研发基于生物体触电电流而动作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ct the problem of the biological branch current signal in the residual current at the time of shock,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 method is used. The local amplitude of the IMF component with the larg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n the inherent mode function of residual current during biological shock is determined to be 34.02 Ma,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 the original signal is 0.99. Meanwhile, the frequency spectrum of the transient process of residual current and electric shock current is obtained. Sex has a similar law of chang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brupt characteristic of the amplitude of the high frequency IMF component of the biological current signal is used as the criterion of determining the time of the electric shock fault, and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time of the biological electric shock fault is established. The correct rate of simulation processing of actual data is 94.17. The IMF components with high correlation to the residual current decomposition are selected, and the stepwise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is applied. A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amplitude of bioelectric branch current based on the inherent mode component of residual current is proposed.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s 5.46, which has good adapt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ual current protection devices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electroshock current.
【作者单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5915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7165,51467021)
【分类号】:TM7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丽;刘永梅;杜松怀;关海鸥;刘官耕;苏娟;韩晓慧;王利;;基于剩余电流固有模态能量特征的生物触电故障诊断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21期

2 韩晓慧;杜松怀;苏娟;刘官耕;;触电信号暂态特征提取及故障类型识别方法[J];电网技术;2016年11期

3 张良;徐丙垠;;配电网分支线保护的配置与整定[J];电网技术;2016年05期

4 韩晓慧;杜松怀;苏娟;刘官耕;;基于局部均值分解的触电故障信号瞬时参数提取[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7期

5 张智韬;兰玉彬;郑永军;陈立平;宋鹏;;影响大豆NDVI的气象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6 关海鸥;杜松怀;苏娟;欧阳亚平;朱建军;梁英;李春兰;邵利敏;;一种触电信号的自动快速检测模型[J];电网技术;2013年08期

7 黄双萍;洪添胜;岳学军;吴伟斌;蔡坤;徐兴;;基于高光谱的柑橘叶片氮素含量多元回归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8 刘志刚;李文帆;孙婉璐;;Hilbert-Huang变换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4期

9 李春兰;杜松怀;苏娟;夏越;黄俊;;一种新的基于小波变换和混沌理论的触电信号检测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年10期

10 夏越;杜松怀;李春兰;苏娟;张俊杰;张力淼;;中国剩余电流保护技术与装置的发展趋势[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勇;饶洪辉;罗时挺;余佳佳;刘木华;;基于ADAMS的油茶果采摘机械臂试验设计及优化[J];农机化研究;2017年11期

2 王丽凤;张长利;赵越;宋玉柱;王润涛;苏中滨;王树文;;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玉米叶片氮含量检测模型[J];农机化研究;2017年11期

3 夏兰兰;李春兰;王成斌;叶豪;;基于混沌系统功率谱特征的触电信号识别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2017年09期

4 侯世昌;徐文静;刘建军;白志伟;边维;;变频调速系统共模电流分析及其检测方法[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7年09期

5 李春兰;夏兰兰;王成斌;叶豪;;基于椭圆域分割的触电电流混沌检测方法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年15期

6 孙曙光;庞毅;刘建强;;基于Hilbert频移的EEMD谐波检测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年15期

7 关海鸥;李伟凯;杜松怀;李春兰;李磊;;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生物触电电流检测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14期

8 熊晓yN;肖先勇;左金威;黄勇;赵恒;;触电事故特征改进近似熵检测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年13期

9 左金威;赵恒;陈重佑;肖先勇;;基于半波真有效值的触/漏电故障电流检测[J];四川电力技术;2017年03期

10 王启立;詹宇飞;陈志强;龙文;冉红兵;刘科;;接地阻抗变化量判据的触电漏电保护[J];电工技术;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晓慧;杜松怀;苏娟;刘官耕;;基于局部均值分解的触电故障信号瞬时参数提取[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7期

2 郭丽伟;薛永端;徐丙垠;蔡燕春;张少凡;;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分析[J];电网技术;2015年08期

3 王辉;刘达;王继龙;;基于谱聚类和优化极端学习机的超短期风速预测[J];电网技术;2015年05期

4 刘健;刘超;张小庆;张志华;;配电网多级继电保护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年09期

5 陈仕龙;曹蕊蕊;毕贵红;张文英;高超;;利用多分辨奇异谱熵和支持向量机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区内外故障识别方法[J];电网技术;2015年04期

6 万凌云;王主丁;伏进;吴高林;杨群英;韦婷婷;宋伟;;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技术规范研究[J];电网技术;2015年04期

7 律方成;金虎;王子建;张波;;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多分类相关向量机的GIS局部放电模式识别[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06期

8 韩晓慧;杜松怀;苏娟;关海鸥;邵利敏;;基于参数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触电电流检测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23期

9 冷崇富;江亚群;黄纯;戴栩生;张磊;于浩明;;输电线路单相自适应重合闸的双SVM实现方案[J];电网技术;2014年10期

10 程序;关永刚;张文鹏;唐诚;;基于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算法的高压断路器机械故障诊断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元才;王运娣;;低压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对触电电流抑制效果的分析[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1期

2 唐轶,,李百顺;超前相接电感自动跟踪漏电流全补偿技术[J];煤矿自动化;1996年03期

3 聂永辉;高磊;唐威;;Hilbert-Huang变换在电力系统暂态信号分析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9年04期

4 吴伟;;表面漏电防护(FLP)技术[J];家电科技;2013年03期

5 李城林;朱忠政;;高压触电分析[J];工业安全与防尘;1989年07期

6 ;触电与触电保护[J];低压电器技术情报;1978年02期

7 尔晨希;付周兴;;Hilbert-Huang变换应用于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4年02期

8 关海鸥;杜松怀;李春兰;苏娟;梁英;武子超;邵利敏;;基于有限脉冲反应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触电信号识别[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8期

9 康忠健;徐丽;樊建川;李丹丹;刘宝;;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神经网络的带串补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J];电网技术;2009年20期

10 李家贤;;剩余电流末端保护难以实施的原因[J];农村电气化;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奎;陆俭国;岳大为;王尧;顾俏丽;林岳洲;;新型漏电保护理论及其方法的研究[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志斌;;论RCD剩余电流漏电保护器[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 郭荣华;为什么应该采用脱扣与电网电压无关的电磁式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上)[N];电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冠英;基于A型的剩余电流智能保护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尧;复杂波形条件下剩余电流检测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3 武一;非线性剩余电流检测技术与保护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龙霞;活体触电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赵妍;HilberT-Huang变换在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D];东北电力大学;2005年

3 张倩;Hilbert-Huang变换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张海峰;Hilbert-Huang变换在水轮发电机组振动评估中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张映鸿;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苏玉香;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任伯飞;过负荷电流对剩余电流保护特性影响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包伟乾;带剩余电流自适应功能的智能型塑壳断路器控制技术[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9 张亚飞;触电信号频谱特征及提取方法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10 宁建行;智能型自适应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研究[D];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022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022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2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