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振荡分群辨识的低频振荡控制方法
本文选题:低频振荡 + 分群辨识 ; 参考:《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10期
【摘要】:电网因机组原因引发的局部模式低频振荡问题日益突出。快速锁定振荡源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是平息振荡的关键。为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振荡分群辨识的低频振荡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对系统各发电机的同步相量实测有功功率数据进行检测,辨别发生振荡的机组;然后根据各机组间角速度的相关系数将振荡机组分为主动群和被动群,主动群中的机组是引起振荡的主要原因并产生振荡能量,而被动群中的机组被带动振荡并消耗振荡能量以维持系统总能量守恒;最后根据分群结果锁定振荡源机组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平抑低频振荡。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锁定振荡源,并帮助调度人员快速平息低频振荡。
[Abstract]:The problem of local mod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caused by generating un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Fast locking the oscillation source and taking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are the key to quell the oscillation. In this paper, a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oscillation cluster identification is proposed. The method firstly detects the measured active power data of the synchronous phasor of every generator in the system to distinguish the unit from which the oscillation occurs, and then divides the oscillating unit into active group and passiv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angular velocity among the units. The unit in the active group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oscillation and produces the oscillation energy, while the unit in the passive group is driven to oscillate and consumes the oscillation energy to maintain the total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system.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 results, the oscillation source unit is lock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taken to control th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lock the oscillation source and help the dispatcher to quell the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quickly.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分类号】:TM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云峰;张欣然;陆超;;广域测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年04期
2 张俊峰;李鹏;郭琦;;PSS2A模型的负阻尼案例分析及检测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02期
3 陈磊;陈亦平;戴远航;刘恺;张宇童;洪成秋;;基于WAMS的南方电网低频振荡调度应对策略[J];南方电网技术;2013年04期
4 杨东俊;丁坚勇;邵汉桥;许汉平;黄家祺;;基于WAMS的负阻尼低频振荡与强迫功率振荡的特征判别[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3期
5 徐伟;鲍颜红;徐泰山;刘韶峰;郑伟;曹璐;李建华;;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实时控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5期
6 宋墩文;杨学涛;丁巧林;马世英;李柏青;王青;;大规模互联电网低频振荡分析与控制方法综述[J];电网技术;2011年10期
7 梁志飞;肖鸣;张昆;周剑;吴俊;;南方电网低频振荡控制策略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6期
8 鲍颜红;徐伟;徐泰山;郑伟;方勇杰;;基于机组出力调整的小干扰稳定辅助决策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03期
9 丁蓝;薛安成;李津;王金萍;韩福坤;王茂海;;基于窗口滑动改进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识别[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22期
10 邱夕兆;于占勋;雷鸣;段刚;吴京涛;孙晓彦;林俊杰;;山东电网基于WAMS的低频振荡统计与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柏坚;汪芳宗;;基于振荡分群辨识的低频振荡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10期
2 王佳丽;刘涤尘;廖清芬;岑炳成;李顺;齐晓曼;;基于暂态能量的电力系统切机控制措施[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年10期
3 徐泰山;朱广飞;鲍颜红;苏寅生;徐光虎;彭慧敏;;广域直流阻尼控制中多模式交互影响在线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年05期
4 冯双;蒋平;吴熙;李安娜;;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性质频域判别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年09期
5 关琳燕;周洪;胡文山;;基于LMI的广域时延多机电力系统的控制与稳定性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年09期
6 戴少石;董泽;;电力系统的低频振荡控制方法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08期
7 吴跨宇;卢岑岑;吴龙;濮钧;黄晓明;;一种新型双信号电力系统稳定器及其仿真研究[J];电网技术;2016年05期
8 郑伟;葛润东;郭鹏;朱丹丹;刘文颖;;基于边界的含风电电力系统低频振荡预警及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6年03期
9 刘正茂;唐欣;肖茂;;连接VSC-HVDC的弱电网低频振荡研究[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年01期
10 彭乔;刘天琪;李保宏;王峰;李兴源;;基于误差最小化射影控制的降阶高压直流鲁棒控制器[J];电网技术;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韩伟强;肖湘宁;;直流附加阻尼控制抑制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J];南方电网技术;2013年02期
2 赵书强;张一;马燕峰;;基于数据驱动随机子空间方法在低频振荡辨识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年08期
3 苏寅生;;南方电网近年来的功率振荡事件分析[J];南方电网技术;2013年01期
4 陈磊;陈亦平;闵勇;胡伟;张昆;;基于振荡能量的低频振荡分析与振荡源定位(二)振荡源定位方法与算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4期
5 陈磊;闵勇;胡伟;;基于振荡能量的低频振荡分析与振荡源定位 (一)理论基础与能量流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3期
6 李振兴;尹项根;张哲;邓星;刘颖彤;;广域保护多Agent系统动态协作机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年03期
7 杨东俊;丁坚勇;李继升;许汉平;禹海峰;;基于参数辨识的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定位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2期
8 郭磊;鞠平;王红印;赵浚婧;;电力系统多台发电机参数的整体辨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7期
9 毕天姝;丁蓝;张道农;;基于窗口滑动总体最小二乘法的输电线路参数辨识[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10 侯王宾;刘天琪;李兴源;周思明;陈翔;;基于广域测量的受端孤网优化低频减载[J];华东电力;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集祥,赵丽丽;大干扰下主导低频振荡模式作用的再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李佳;刘金山;葛文红;;模态级数法在主导低频振荡模式鉴别方面的应用[J];吉林电力;2008年04期
3 周希念;;对水电厂低频振荡存在现象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广东科技;2009年24期
4 杨华昆;;地区电网低频振荡分析与抑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23期
5 赵莲;许占彪;;110KV供电网络低频振荡分析及抑制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1期
6 郭成;;在线判断低频振荡模式的新方法[J];云南电力技术;2011年02期
7 董清;张玲;颜湘武;;低频振荡扰动源机组的自动定位方法[J];电网技术;2012年10期
8 陈冬霞;;大电网低频振荡研究及其最新进展[J];东北电力技术;2012年11期
9 陈武晖;邓集祥;;三阶非线性对主导低频振荡模式的影响[J];现代电力;2012年06期
10 肖宾;小电力系统中机组低频振荡的分析[J];贵州水力发电;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友强;杨劲松;;低频振荡的产生原因[A];2006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孙振;屈瑞谦;杨德昌;;区域间低频振荡在线监测方法研究综述[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文贤馗;钟晶亮;;电网低频振荡时汽轮机控制策略的研究[A];发耳电厂4×600MW机组工程施工论文总结汇编[C];2010年
4 潘晓杰;任冲;;现代控制技术在抑制低频振荡中的应用[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凯;;云南电网低频振荡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构建方案[A];2007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任冲;刘涤尘;潘晓杰;雍志娟;倪晓东;;现代控制技术在抑制低频振荡中的应用[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明群;陈晶;吴水军;杨杨;刘洪涛;;电厂机组引起电网低频振荡原因分析[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雁雄;;滇西电网小水电群低频振荡解列技术应用研究[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0年
9 陈玉林;侯学勇;王亮;常宝立;;电网低频振荡动态过程的信号特征及相量表征[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蒋周士;孙黎霞;周海强;鞠平;;火电厂动力系统对电力系统超低频振荡的影响[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琳;楚雄供电局开展抑制低频振荡应用科技项目研究[N];楚雄日报(汉);2011年
2 武汉王玉龙;自制广告彩灯电路[N];电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铁强;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共振机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2 易建波;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在线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向农;跨区电网低频振荡的机理与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张鹏;基于广域量测的电力系统区域间低频振荡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宫璇;多重扰动下大电网低频振荡预警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杨慧敏;区域电网低频振荡特性分析与抑制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刘志坚;基于电气剖分网络的阻尼特性与低频振荡抑制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谭谨;大规模风电并网系统的低频振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9 朱毓颖;中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陈雯;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变频及其与海温、非绝热加热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龙;计及调速系统作用的水电厂孤网运行超低频振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毅钊;区域间低频振荡辨识方法和关联机组再调度抑制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乔艳;典型参数类低频振荡辨识算法性能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祁鑫;低频振荡实时校正控制优化决策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朱建军;应对大电网频率振荡的紧急调控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刘聪;电网低频振荡综合自适应辨识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杨蓉;青藏高原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
8 刘岩;针对低频振荡的电力系统稳定器协调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连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MJ0变化及其对我国旱涝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
10 魏兴;采用远程PMU信号抑制区域间低频振荡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68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068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