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绕组不同相移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28 17:15
【摘要】:近些年来在电机的控制领域,对多相电机的研究已越来越广泛。多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因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能,已成为了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无论是在工业,农业,军事领域,多相电机都成为了电气传动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在对多相电机的控制系统的研究中,以基于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研究最为普遍。矢量控制中的空间矢量解耦变换的研究方法将电机复杂的控制模型简单化,更有利于电机的控制,且调节性能高,动静态性能稳定。在多相电机众多复杂的种类中,本文选择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基础上,不仅深入剖析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内部复杂的磁场变换特性和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引入了新型电机的控制算法,对不同结构的电机进行控制性能的比较分析。论文首先对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的内部结构特征、参数特征、数学模型以及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变换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所要研究的不同相移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相移30°和180°)进行数学原理比较分析,构建数学运算模型。然后利用Ansoft Maxwell 2D电磁仿真软件,建立两套绕组不同相移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仿真模型。在静态磁场,空载瞬态磁场和负载瞬态磁场作用下,分别对这两种不同相移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内部电磁场进行仿真分析。获得绕组自感和互感曲线,感应电动势和电磁转矩曲线,分析曲线数据,比较两种模型的电磁性能。接着结合对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场分析结果,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建立两种电机的数学模型,采用传统的PI控制策略对电机的控制性能进行分析与比较。找出在同等控制条件下,控制性能更加优异的电机结构。最后,论文采用新型的控制方式: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方法,仿真研究电机的控制性能变化特性。分析结果为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优化设计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multiphase motor has been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in the field of motor control. Multi-phas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field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industrial, agricultural and military fields, multiphase motor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part of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mong them, the vector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magnetic field orientation is the most popular in the study of the control system of multiphase motor.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pace vector decoupling transformation in vector control simplifies the complex control model of the motor, which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control of the motor, and has high regulation performance and stable dynamic and static performance. Among the many complicated kinds of multiphase motor, this paper chooses the double-three-phas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not only the complex magnetic field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structures of dual-three-phas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are deeply analyzed, but also the control algorithm of a new type of PMSM is introduced.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motor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parameter characteristics,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rans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ordinate systems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 are introduced briefly.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 of two-phas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with different phase shifts (30 掳and 180 掳)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mathematical oper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n using Ansoft Maxwell 2D electromagnetic simulation software, two sets of simulation models of double three phas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with different windings and phase shifts a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action of static magnetic field, no-load transient magnetic field and load transient magnetic field, the internal electromagnetic field of the two kinds of PMSM with different phase shifts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 The curves of self-inductance and mutual inductance induction electromotive force and electromagnetic torque were obtained and the data of the curv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two models were compare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alysis of dual-three-phas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two kinds of motors are established by using MATLAB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motor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PI control strategy. Find out the motor structure with better control performance under the same control condition. Finally, a new control method: the control method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based on sliding mode observer (SMO) is adopted, and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PMSM is simulated. Th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further research of double-phas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3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波,李忠,毛宗源,庞敏熙;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混沌和稳定性研究(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2期

2 张波,李忠,毛宗源,庞敏熙;一类永磁同步电动机混沌模型与霍夫分叉[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9期

3 江慧;永磁同步电动机[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1年06期

4 张卓,李忠;永磁同步电动机混沌系统的反控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1年03期

5 张卓,李忠,任平;永磁同步电动机中的混沌现象[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1年02期

6 熊浩,李新华,周克定;单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建模与仿真[J];微特电机;2002年02期

7 熊浩,李新华;单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研究[J];微特电机;2002年04期

8 陈宇华,杨宪忠;日本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最新动态[J];防爆电机;2002年03期

9 张波,李忠,毛宗源;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混沌特性及其反混沌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年04期

10 王步来,顾伟;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经验设计[J];微电机(伺服技术);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茂刚;赵荣祥;;新型混合式高精度永磁同步电动机速度调节方法[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2 钟技;周扬忠;陈道炼;;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全数字控制硬件系统设计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武玉强;马新;宗广灯;;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的有限时间跟踪控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马亚青;侯雪川;邹艳;田德文;姜茹;;车辆电驱动系统中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特性分析[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杨霞;杨波;杜继光;;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设计[A];第十三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陆克山;于松义;;浅析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机械采油系统中的应用[A];2010江苏省“能源计量与节能减排”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曹志彤;璩立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的模拟研究[A];1991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下)[C];1991年

8 仇志坚;邓智泉;王晓琳;;基于电压-电流模型的无轴承永磁同步电动机悬浮子系统独立控制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9 肖红军;李先祥;黄道平;;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三电平直接转矩控制[A];全国冶金企业计控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新华;江建中;柏成立;龚宇;;基于场路耦合的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计算方法[A];第十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驻太仓首席记者 徐允上;太仓诞生首台永磁同步电动机[N];苏州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蕾;高效高压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我省研制成功[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3 刘文硕;高效永磁同步电机降低设备电力损耗[N];中国纺织报;2007年

4 刘文硕;永磁同步电机助推纺织机节能[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陈嵘;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化纤纺丝机变频调速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6 刘红旗;小功率电机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N];中国工业报;2005年

7 蒋振宇;中钢天源新技术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N];中国冶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JON RYONG HO;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智能自适应鲁棒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唐旭;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若干难点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邢岩;永磁同步电动机高性能转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曹先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系统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5 宋志环;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振动噪声源识别技术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6 韦笃取;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混沌行为分析及抑制和镇定[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丽梅;基于高频信号注入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8 于慎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振动与噪声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9 赵清;中型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10 郭振宏;主轴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传动系统设计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兵营;基于绕组不同相移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优化分析[D];郑州大学;2017年

2 李波;高动态性能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丁亚明;盘式无铁心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性能分析和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郭超;基于平面倒立摆的双永磁同步电动机协调控制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马箭;永磁同步电动机永磁磁链监测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6 秦振华;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故障性能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7 石强;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杨智;船用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年

9 黄立军;基于DSP电机励磁的矢量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尹青华;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机械应力耦合场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10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210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5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