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RELAP5的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敏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8 02:02
【摘要】:应用RELAP5/MOD3.3程序对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S)的启动方式、换热器换热面积、流动阻力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补水启动和液柱启动2种启动方式对PRS系统瞬态运行特性的影响不大;37.5%传热面积工况下,补水箱的排放流量较标准工况会相应增大,排空时间也会相应缩短;2倍局部阻力工况下,补水箱的排放流量较标准工况小,排空时间延长了近1000 s。
[Abstract]:The RELAP5/MOD3.3 program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of (PRS) start-up mode, heat transfer area of heat exchanger and flow resistance of the secondary passive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start-up modes of water supply and liquid column start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transient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S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37.5% heat transfer area, the discharge rate of the water tank will increase and the emptying time will be shorten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 times local resistance, the discharge rate of the water tank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tandard condition, and the emptying time is prolonged by nearly 1000 s.
【作者单位】: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050906)资助
【分类号】:TM623;TL35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义香,秋穗正,郭玉君,贾斗南;200MW核供热堆余热排出系统排热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1年05期

2 卓文彬;黄彦平;肖泽军;刘军;卢姗姗;荚川;;先进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综合试验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5年02期

3 鄢炳火;李勇全;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S1期

4 李勇全;鄢炳火;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的试验与理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05期

5 李勇全;鄢炳火;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的试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S1期

6 李晓伟;吴莘馨;张丽;何树延;;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分析与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7期

7 陈薇;严春;阎昌琪;谷海峰;;基于密度锁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及验证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10期

8 武玉增;李常伟;;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模化及验证分析[J];船舶;2014年04期

9 卓文彬,黄彦平;先进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冷热芯位差阈值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2年S1期

10 周文俊,贾宝山,俞冀阳;压力管式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方案研究[J];核技术;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鄢炳火;李勇全;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建伟;范遂;;余热排出系统控制改进设计[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于雷;鄢炳火;李勇全;;船用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4 周丹;;核电站余热排出系统换热器管板的有限元计算方法[A];2010中国核电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严春;阎昌琪;;用RELAP5程序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瞬态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6 邵世威;张志俭;;浅谈潜通路分析技术在余热排出系统的应用[A];中国核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于雷;鄢炳火;傅晟威;;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8 钱鸿涛;;INPRO IND5国际合作研究总结[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9 杨军;杨明;;基于GO-FLOW的余热排出系统共因失效分析[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谷海峰;密度锁内水力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严春;先进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往锁;先进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岳芷廷;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孙晓龙;钠冷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5 代守宝;IPWRs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热工水力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钱晓明;AP1000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可靠性分析及地震安全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罗汉炎;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二次侧PRHR系统设计及热工计算[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85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385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a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