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无线电能传输关键问题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8-12-19 08:22
【摘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以电磁场为传输介质的新颖的电能传输技术,它利用近区磁场电磁耦合的优势,在谐振理论基础上实现电能的无接触式传输,此方式具有稳定、灵活、高效、安全等优势。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主要应用于对用电设备进行无电气连接的非接触充电。目前,传统电能传输方式主要使用导线连接电源和用电设备,导线裸露在空气中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占据着大量空间,造成环境不美观,使得室内布线繁琐,还有充电设备移动灵活性差等缺点。无线充电为无电气连接非接触式充电,克服了许多传统电能传输的不足。无线电能传输方式能够对用电设备进行安全地、灵活地、快速地充电,它弥补了传统充电方式的不足。所以,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无线电能传输的实质是指借助物理空间的传输介质,如:高频交变磁场、微波、电磁波、RF射频无线电波等,实现电能通过非接触的形式由发射装置传输到接收装置。本文通过调研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在相关应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和传输特性,以及对模型的仿真和分析,最终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于无线充电,并详细的设计出无线充电系统电路。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无线电能传输方式的差异、无线电能传输基本原理、研究热点及应用发展趋势,构思出从研究系统入手的系统框架。其次,通过对无线电能传输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及仿真,探究系统中关键参数的变化对系统传输各项指标的影响,包括不同垂直距离及不同水平偏移距离对互感参数M的影响、不同互感参数对传输效率的影响、不同频率不同负载不同拓扑结构对传输特性的影响等,通过研究及分析,为无线充电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提供了理论指导。最后,本文结合对无线电能传输特性的研究,设计出能够为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硬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DC-AC逆变电路、保护电路、控制电路、采集电路、频率调整电路,然后进行了相关参数的采集和实验分析。最终完成一套传输距离为6cm时,传输效率可达83%,传输功率为30W的无线充电系统。
[Abstract]: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a novel electric energ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 as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It utilizes the advantage of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in the near field and realizes the contactless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 energy on the basis of resonance theory. This method is stable and flexible. High efficiency, safety and other advantages.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mainly used in non-contact charging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without electrical connection.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mainly uses wires to connect power supply and electric equipment, the wires exposed in the air not only exist the hidden danger of safety, but also occupy a large number of space, resulting in the unattractive environment, making indoor wiring cumbersome. There are also charging equipment mobility and other shortcomings. Wireless charging is a non-contact charge without electrical connection, which overcomes many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Radio power transmission can safely, flexibly and quickly charge the electric equipment, which makes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charging method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has a very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essence of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refers to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of physical space, such as high frequency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microwave, electromagnetic wave, RF radio frequency radio wave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application background, through the study of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principle a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odel. Finally,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wireless charging, and the circuit of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is designed in detail. The main work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first, the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 of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mod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the research hotspo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pplication. The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system is proposed. Secondly,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the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model,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the key parameters on the transmission index of the system,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vertical distance and different horizontal offset distance on the mutual inductance parameter M, is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utual inductance parameters 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different frequency, different load and different topology structure on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platform of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esigns the hardware circuit of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which can charg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power supply circuit, DC-AC inverter circuit, protection circuit, control circuit, acquisition circuit. Frequency adjustment circuit, and then the collection of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Finally, a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with transmission distance of 6cm and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83 W and transmission power of 30 W is completed.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7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卫力;费峻涛;肖建康;范新南;;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及应用前景[J];电气技术;2010年07期

2 李松;;中压电能传输系统在大型桥梁上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0年25期

3 贾楠;;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31期

4 黄学良;谭林林;陈中;强浩;周亚龙;王维;曹伟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5 王敏星;李大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及研究方向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06期

6 武瑛,严陆光,黄常纲,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04期

7 霍沛威 ,詹万强;中压电能传输与低压供电[J];广东科技;2004年05期

8 武瑛,严陆光,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9 王平楠;唐厚君;;基于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的技术分析[J];微处理机;2006年03期

10 孙跃;卓勇;苏玉刚;王智慧;唐春森;;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拾取机构方向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跃;;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其最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2 黄学良;;充满机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3 李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杨庆新;;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主要工作及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5 苏玉刚;;齐心协力促进无线电能传输科学与技术的发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张超;闫卓;杨庆新;陈海燕;;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可分离变压器耦合性能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茂春;王进华;石亚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贾俊林;李时杰;;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时杰;贾俊林;孟庆龙;贺振国;;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腾;卓放;刘涛;王兆安;;采用非接触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 朱斌;天津工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开创高铁列车供电新模式[N];光明日报;2014年

2 张国圣;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3 ;无线电能传输灯泡诞生[N];消费日报;2007年

4 记者 左永刚;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自主创新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5 记者 刘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前景看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6 李承承;无线电能传输领域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胡茗皓;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突破 高铁无线供电成为可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8 记者王华楠;“无线供电”梦想成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9 王艳红;“隔空”点灯,无线输电终结插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记者 张亦筑 匡丽娜;我市与两所澳新知名大学“联姻”[N];重庆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忠远;智能电网中电能传输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监督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陶国彬;非接触电能传输关键应用技术问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赵志浩;无线电能传输网传能机制与优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赵俊锋;三维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张献;基于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的无线电能传输与转换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6 王智慧;基于包络线调制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周诗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建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9 李阳;大功率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勋范;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杜凯召;自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河北大学;2015年

3 童文懿;无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效率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王静;双负载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参数设计与频率控制[D];郑州大学;2015年

5 李晓芳;井下电磁阀的非接触式控制系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乔晓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场强度三维测量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侯向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机构耦合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薛慧;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宁峰;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多方向性传输线圈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86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386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1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