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能源互联网的网络化能源集成探讨

发布时间:2019-05-19 11:31
【摘要】: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兴起,不同领域对其内涵具有不同的解读。文中将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实质归纳为一种网络化能源集成技术,将智能电网定位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中枢,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三层双向网络架构,并将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概念扩展为cyber,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CPS)系统。将网络化能源集成的关键技术归纳为统一对等的节点模型、能源集成接口体系、网络化集成条件下的运行与控制,以及基于广义大能源网的能量全生命周期管理。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of energy Internet, different field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its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technical essence of energy Internet is summarized as a kind of networked energy integration technology, the smart grid is positioned as the core center of energy Internet, and the three-layer two-way network architecture of energy Internet i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physics system (cyber physical system) is extended to cyber,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CPS) system.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networked energy integration are summarized as unified peer model, energy integration interface system, operation and contro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etworked integration, and energy life cycle management based on generalized large energy network.
【作者单位】: 西交利物浦大学;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分类号】:TM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李雪;董朝阳;;电力CPS的架构及其实现技术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6期

2 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15期

3 徐鹏;杨胜春;李峰;冯树海;王珂;石飞;;基于层次分析和变权重机制的电网安全指标计算及展示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宜祥;曹玉峰;;一种实用负荷预测气象因子建模方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段刚;杨东;吴京涛;谢晓冬;张道农;;综合智能电力系统动态监视平台及其应用[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3 樊小瑜;郭继芳;;电能优化在铁路节能降损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4期

4 高奥;兰华;李晋;;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算法综述与研究趋势[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兰华;常家宁;周凌;王冰;张镭;;基于局部均值分解与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J];电测与仪表;2012年05期

6 魏少岩;吴俊勇;;基于灰色模型和Kalman平滑器的多母线短期负荷预测[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2期

7 赵文博;;集控中心防误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电工技术;2007年12期

8 程月波;谭凯;高贞彦;吴巍;;基于斥力-张力和迷宫算法的电网潮流智能成图[J];电工技术;2010年05期

9 陈宏伟;张兴凯;王宽;;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电气应用;2006年12期

10 杨德学;丛智慧;;风电场AGC系统建设研究与实践[J];电工文摘;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源;李颖杰;;网、省调级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稳定性研究与实现[A];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2 肖广明;郑书洧;张嘉伟;林昌熔;;基于0-1规划的PMU最优配置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嘉伟;谢英男;;基于PMU的状态重建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及安全加固[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崇见;卢强;梅生伟;;发电集团电厂群生产实时监控自动化系统方案和实现的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崇见;卢强;梅生伟;;基于CDMA 1X/GPRS通信技术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方案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杜俊红;滕欢;滕福生;;在线超短期负荷预测的分析与应用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海珊;丛琳;安天瑜;;电力系统可观测性分析的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庄伟;牟龙华;;智能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保护系统的研究[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瑞欣;艾欣;;基于直流潮流的电网阻塞调度问题[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徽;基于混合智能优化方法的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颖媛;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谢毓广;计及网络安全约束和风力发电的机组组合问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白永祥;省级调度中心风电场调度管理技术支持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张昀;电力系统短期负荷智能化预测方法[D];重庆大学;2011年

6 尹新;群智能算法与电力负荷预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刘理峰;配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组织方法及在运行与规划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8 王鹏;发电市场合约管理与机组组合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1年

9 李亚男;电力系统智能无功优化及准实时无功/电压控制的研究[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2年

10 汪峰;电力市场短期运行优化问题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娟;AGC机组调节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樊鹏;基于GPS的SCADA-EMS煤矿供电调度系统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周葛城;基于Prony算法SCADA系统动态信息的压缩传输[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商国东;广州地调PAS系统及外网等值功能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裘微江;电网动态仿真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年

6 樊剑辉;数字化配电网通信规划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年

7 訾鹏;电网调度中心在线数据整合的研究和实践[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年

8 黄小银;电力系统动态无功功率优化调度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刘光涨;平阳县昆阳镇高中压配电网络评估与改造规划[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卓东;奉化电网负荷预测研究分析及“十二五”电网规划[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向前,刘光临,蒋劲,李友平;基于信息熵的机组运行劣化度综合指标[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7期

2 张伯明;吴素农;蔡斌;吴文传;孙宏斌;郭琦;;电网控制中心安全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6期

3 姚建国;杨胜春;高宗和;杨志宏;;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3期

4 赵炜炜;张建华;尚敬福;李胜;;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0期

5 王钦;文福拴;刘敏;易俗;;基于模糊集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电力市场综合评价[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7期

6 姚建国;严胜;杨胜春;杨志宏;高宗和;;中国特色智能调度的实践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7期

7 王成山;李鹏;;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2期

8 李国栋;李庚银;杨晓东;周明;;基于雷达图法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4期

9 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林振智;;云计算:构建未来电力系统的核心计算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5期

10 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李雪;董朝阳;;电力CPS的架构及其实现技术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能源出现相对过剩格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2 ;原指标“过时”中国2005能源生产目标上调20%[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陈甲斌;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对立状况及化解策略[J];可再生能源;2004年03期

4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J];西部资源;2005年05期

5 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6 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7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8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9 吴开尧;朱启贵;;能源卫星核算体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铁男;;中欧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5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巧;试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4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6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汪玲玲;我国进口石油资源流动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侯强;乌克兰危机与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菲;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能源需求情景预测[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奥克桑娜;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80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480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e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