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不平衡下基于内模观测器和无源控制器的DFIG网侧变换器控制方法研究
【图文】:
,其结构简单,且能有效抑制系统参数摄动和干扰的作用[17-19]。本文所提的IMO与PBC相结合的新控制方法[20-21],能在减小不平衡电网电压对RSC系统的影响、提高RSC系统不平衡电网电压的穿越运行能力的同时,抑制系统参数摄动和干扰等不确定因素对网侧电流的不利影响。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和硬件实验的结果表明,本文新方法不仅具有全局稳定性,不依赖于RSC系统某些特定的结构属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电流纹波,实现电流补偿,是一种有效地非线性控制策略。1网侧变换器的数学模型1.1网侧变换器的模型图1为网侧变换器的结构框图。图1中,ua、ub、uc为电网电压,va、vb、vc为GSC交流侧电压,Rg为线路阻抗与电感等效串联电阻总和,Lg为滤波电感,ia、ib、ic为GSC输入电流,C为直流母线的电容,udc为直流母线的电压,iload为网侧流到RSC的电流。电网不平衡情况下,DFIG网侧变流器的数学模型是由正序模型和负序模型组成。dq轴正交坐标系下的正序模型为pppppgg+gg+gg+g+g+pppppgg+gg+gg+g+g+ddqddqqdqqLiRiLωiuvLiRiLωiuv(1)负序模型为nnnnnggggggggnnnnnggggggggddqddqqdqqLiRiLωiuvLiRiLωiuv(2)式中:上标p、n分别代表正、负序分量,下标d、q代表dq轴分量,+、代表坐标轴的正、反转方向,如:pgdu、pgdv、pgdi和pgqu、pgqv、pgqi分别为正序分量在正转坐标系d轴和q轴上的网侧电压分量、交流侧电压分量、电流分量;ngdu、ngdv、ngdi和ngqu、ngqv、ngqi为负序分量在负转坐?
程启明,谭冯忍,程尹曼,等:电网不平衡下基于内模观测器和无源控制器的DFIG网侧变换器控制方法研究3285侧变换器控制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图2中,12r/2s+C、12r/2sC分别为两相旋转到两相静止坐标系的正、反转运算;*dcu为电容上直流电压的给定值。电网不平衡下GSC控制一般都采用是基于电压定向VC控制的电压外环与电流内环双环PID控制,但此法需要多次坐标变换,增加了控制难度与误差,实时性与抗扰性差,鲁棒性也不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在电网不平衡下GSC新的双环控制策略,即电压外环仍采用PID控制,电流内环采用本文提出的IMO内模观测器与PBC无源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外环电压环的PID控制器输出后与直流母线电压相乘得到有功功率的参考值,,然后再经过3种控制目标下式(5)、(6)和(7)计算,就可得到内环电流环网侧电流的参考值。网侧电压、电流的瞬时值经过改进型二阶广义积分器(SOGI)正负序分离后[22],得到的正负序电流值,通过IMO内模观测器,由式(26)、(31)计算,得到内环电流补偿量。此时,电流内环采用2个IMO+PBC无源控制器,它们分别在正、负SRF中控制各自的正、负序分量,使得各电磁量的正、负序分量在各自坐标系中变为直流量,以方便控制。4仿真分析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中对上面提出的基于IMO和PBC相结合的DFIG网侧变换器正负序控制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参数取值为:双馈电机的主要参数取值见表1;内模观测器(IMO)参数为:ΔRg=0.2δRg0,ΔLg=0.2δLg0,q、d轴的不可测干扰量εq=εd=5δ,(其中δ为0均值、幅值为±1.0均匀分布随机噪声);在满足系统严格无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控制器结构,选取:阻尼系数gpgn212g
【作者单位】: 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73239) 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14110500700) 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13DZ2273800)~~
【分类号】:TM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忠玉;马洪飞;徐殿国;张学广;李伟伟;;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网侧变换器控制研究[J];电力电子;2007年05期
2 赵国材;周前程;赵力;;矢量控制在双馈风电网侧变换器中的应用[J];电力电子技术;2012年05期
3 王翠;王冰;;双馈风电机组网侧变换器哈密顿控制器设计[J];计算机仿真;2012年09期
4 廖勇;李辉;姚骏;庄凯;;采用串联网侧变换器的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过渡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27期
5 王爱华;张燕燕;刘晓敏;;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网侧变换器的研究与仿真[J];电源学报;2012年02期
6 李小军;李鹏;辛亭;;风力发电机网侧变换器的滑模控制方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4期
7 姚骏;廖勇;李辉;陈西寅;;电网电压不平衡下采用串联网侧变换器的双馈感应风电系统改进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8 尹逊和,山秀明,任勇;混沌系统的滑模变结构观测器同步[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3年02期
9 陈必红;带正态误差的门限观测器[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冯盼盼;马林生;胡元啸;李起;;双馈风机电网侧变换器控制方法研究[J];陕西电力;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纪洪;单甘霖;郭治;胡维礼;;指定误差协方差的降维观测器及其设计[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2 胡品慧;袁璞;;有不可测输入时的变结构观测器[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李丹;周传心;韩忠旭;;高阶不等容环节代数等价观测器转换方法[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杨晓光;刘公望;;基于模糊观测器的H_∞控制器设计方法的进一步研究[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姚骏;李清;刘奥林;杜红彪;陈知前;;采用串联网侧变换器的双馈感应风电系统低电压穿越增强控制策略[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夏常弟;;线性系统中的一种变结构观测器[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7 王江;王先来;王海涛;范铁华;;非线性系统的滑模变结构观测器[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8 王乐;方一鸣;裴福俊;王益群;;基于等效负载观测器的直流电机转速变结构鲁棒控制[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王洪斌;姚洪磊;;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倒立摆离散变结构控制器设计[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10 翁正新;王广雄;姚一新;;一种基于观测器的鲁棒H~∞优化设计方法[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许文才;柔版印刷质量观测器[N];中国包装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辉;采用串联网侧变换器的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运行和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胡伟龙;多段式平行泊车轨迹动态规划及系统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王绍明;混沌系统控制及参数辨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庄凯;直驱永磁同步风电机组并网变换器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刘其辉;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谭广军;高速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朱群;交流电机调速系统鲁棒控制和鲁棒观测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世鹏;基于滑模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2 谭凯宁;不平衡电网下无刷双馈发电系统网侧变换器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林资旭;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网侧变换器在输入电压不平衡时控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4 李小军;风力发电网侧变换器的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吴晓娜;永磁直驱风电系统中网侧变换器及并网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刘伟;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网侧变换器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伟伟;永磁直驱风电系统中网侧变换器控制与风机模拟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马伟伟;基于观测器的多率采样控制[D];山西大学;2014年
9 常宇轩;非线性方程组的初值重构和收敛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韩正云;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船舶动力定位控制器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19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1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