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Sn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图文】:
小的Sn基复合氧化物粉末,粉末呈典型的无定形玻璃体结构。经测试,电极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无定形网状结构起到了缓冲介质的作用,减轻了合金化反应引起的体积膨胀,提高了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另外,包括Lee等[21],Zhou等[22]制备的Sn基复合氧化物材料,均是利用无定形这种特殊的结构维持电极的结构稳定性,以达到提高电极循环性能的目的。Yu等[23]在Cu箔基底上采用静电雾化沉积法制备出4种特殊的多孔、多层、笼状结构的Sn基材料颗粒,如图1所示。研究表明,在0.5C条件下,三元Li2O-CuO-SnO2电极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仅为17.6%,经100次循环后最高的可逆容量保持在1158.5mA·h·g-1,且倍率性能良好。Li2O的引入可以抑制Li-Sn合金颗粒的团聚,同时CuO的引入可以扩大电压范围,使更多的Li与Sn结合,特殊的多孔结构提高了电极与电解质的接触面积,缩短了电子和锂离子的输运距离,抑制了充电/放电过程中电极的体积形变。图1在Cu箔基底上沉积的薄膜SEM像[23](a)SnO2;(b)Li2O-SnO2;(c)CuO-SnO2;(d)Li2O-CuO-SnO2Fig.1SEMimagesofas-depositedthinfilmsonCufoilsubstrate[23](a)SnO2;(b)Li2O-SnO2;(c)CuO-SnO2;(d)Li2O-CuO-SnO2Yang等[24]采用溶液热合成法
Wang等[32]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制备出Sn-Ni-P纳米棒阵列,如图3所示。研究发现,相邻纳米棒之间的空隙和多相结构可以缓冲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应力变化产生的体积膨胀。另外,P元素的初始容量高达2573mA·h·g-1,也为电极提供了一部分容量。何见超等[33]制备了粒度不同的Co-Sn合金负极电极。后续热处理能得到尺寸较小的CoSn2合金,有利于提高电极的嵌锂容量,但会引起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的增加和循环稳定性的降低。较小的初始电流密图2Sn-Ni纳米棒合金的SEM像[31]Fig.2SEMimageofSn-Nialloynanorods[31]图3Sn-Ni-P纳米棒阵列的SEM像[32]Fig.3SEMimageofSn-Ni-Pnanorodsarray[32]度使得活性物质的嵌脱锂过程进行的较为充分,并在颗粒表面形成较好的固体电解质膜(SEI膜),有利于维持电极的稳定性,提高电极的循环性能,但是SEI膜的生成也会造成材料的不可逆容量损失。相比之下,刘欣等[34]将碳热还原法和高能球磨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三元Sn30Co30C40合金负极材料。该材料中纳米级别的CoSn晶粒均匀弥散在无定形态的碳基体中,,为其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质提供了保证。研究表明,循环前后Sn30Co30C40电极的结构基本保持稳定,无明显的粉化、剥离现象。同时,Sn30-Co30C40电极的可逆比容量达到了550mA·h·g-1,首次库伦效率为80%,倍率性能优越,是一种具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204079)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F2017201130) 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016)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健,杨维芝,赵佳明;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开发[J];电池工业;2000年01期
2 ;如何正确使用锂离子电池[J];电子科技;2000年09期
3 ;我国第一条现代化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在潍坊建成投产[J];电池工业;2001年01期
4 陈洪超;李相东;;锂离子电池原理、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军事通信技术;2001年01期
5 ;新型锂离子电池[J];炭素技术;2002年03期
6 朱晓军;;全球最薄锂离子电池[J];家庭电子;2002年03期
7 启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J];金属功能材料;2003年01期
8 杨捷;锂离子电池的特点与使用[J];现代电视技术;2003年05期
9 周园 ,韩金铎;锂离子电池:机遇与挑战共存——参加“锂离子电池与电动车”研讨会有感[J];盐湖研究;2003年02期
10 石保庆;锂离子电池的必测项目——电池平台[J];中国无线电管理;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名飞;郭永兴;李新海;吴显明;;锂离子电池气胀问题探析[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宏伟;邓爽;肖海清;王超;杨宗辉;施亚申;;锂离子电池误使用的安全检测与分析[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勇;盘毅;谢凯;芦伟;;锂离子电池的存储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俊乾;;锂离子电池中的扩散应力和破坏[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康慨;戴受惠;万玉华;王树安;;我国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张千玉;马晓华;;二甲苯用作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千玉;马晓华;;新型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崔少华;杨晓民;;圆型锂离子电池渗液不良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0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锂离子电池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恒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备受关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2 李燕京;锂离子电池国标年内将出台[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冯健;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约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 刘彦龙;锂离子电池新应用看上去很美[N];中国电子报;2013年
5 广西 何国祯;锂离子电池的点点滴滴[N];电子报;2013年
6 湖北 朱少华 编译;一款锂离子电池监控管理电路[N];电子报;2014年
7 李文;上半年锂离子电池行业总产值近400亿元[N];中国电子报;2014年
8 昆明 兰得春 编译;数分钟就能充满电的锂离子电池[N];电子报;2014年
9 河北 王春明;锂离子电池的使用维护[N];电子报;2004年
10 河北 周炳峻 刘峰 赵艳军;走出锂离子电池使用的五个误区[N];电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龙;锂离子电池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玉荣;锰基混合型金属氧化物孪生微纳结构的制备、形成机理与储锂性能[D];山东大学;2015年
3 易金;锂离子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张千玉;绿色能源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及其回收再利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袁庆丰;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和电池安全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明海;高容量或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合成与相应全电池的组装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杨智博;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硅/锗电极的设计与制备[D];兰州大学;2015年
8 张立强;锂离子电池多物理模型参数辨识及健康特征提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蓉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表面改性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李丹;铁基氧化物半导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涛;失效锂离子电池破碎特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2 马宇宏;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会军;过渡金属氧化物和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任婉;锂离子电池镍—锰二元正极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6 玄哲文;微纳结构MnO_2及CuO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性能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7 邢程程;原位生长FeS纳米结构薄膜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8 白钢印;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镍猛酸锂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宋赢;锂离子电池二氧化钛负极材料掺杂改性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安平;聚酰亚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8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2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