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风储联合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与运行控制

发布时间:2019-09-21 19:41
【摘要】:针对并网风力发电的随机波动,在风电场配置规模化电池储能系统,采用结构简单且控制性能良好的永磁同步风电机组,构建风储联合并网发电系统模型并实现其运行控制。基于最大功率捕获和有功无功解耦控制设计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懫用定周期比控制策略和反馈线性化理论实现电池储能系统的功率传输控制。在PSCAD/EMTDC仿真软件中搭建了风储联合发电系统仿真模型,结果表明,懫用定周期比控制策略和反馈线性化理论设计电池储能单元可以快速跟踪参考控制指令,实现对风电功率波动的平抑,进而验证了所提出风储联合并网发电系统模型和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图文】:

结构图,永磁风力发电机


率捕获和有功无功解耦控制设计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懫用定周期比控制策略和反馈线性化理论实现储能系统的功率传输控制。最后基于PSCAD/EMTDC电磁暂态软件搭建了风储联合并网发电系统仿真平台,以平抑风电功率的波动为目标设计风速突变与随机风速下的典型算例,验证了模型和控制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1风储联合发电系统模型与控制1.1风力发电模型与控制系统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具有转速可调、效率高、控制灵活等特点[17-18],因此,基于永磁风力发电机构建风力发电系统。直驱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结构图如图1,主要包括风力机,发电机和背靠背变流器等。图1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结构Fig.1Structureofpermanentmagnetwindturbine风力机从空气中捕获的风能由下式可确定[19]Pm=12ρπR2v3wCp(β,λ)。(1)其中Cp(β,λ)=0.22(116λi-0.4β-5)e-12.5λi。(2)式中:ρ为空气的密度,kg/m3;R为风力机叶片半径,m;vw为风速,m/s;Cp为风能利用系数;β为叶片的桨距角;λ为风力机叶尖速比;ω为风力机的转速,rad/s。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电压方程[20]:Usd=-Rsisd-ωrψsq+dψsddt,Usq=-Rsisq+ωrψsd+dψsqdt}。(3)第5期李军徽等:风储联合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与运行控制59

示意图,永磁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示意图


2d,u2q=S2qudc=Ldi2qdt+ωLi2d+Ri2q+e2q,,Cdudcdt=S2did+S2qiq-idc1。(5)式中:u2d、u2q为分别为变流器d、q轴输出电压的基波分量;S2d、S2q为dq坐标系下的变流器开关量;udc为直流电压;i2d、i2q为网侧dq轴电流;ω为电网角频率;L、R分别为网侧变流器与电网之间的连接电感及等值电阻;ed、eq为电网d、q轴电压,idc1为发电机侧变流器流入直流电容的直流电流。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整体控制图如图2所示,主要由风力机的桨距角控制、发电机与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组成。发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的目标为将永磁同步发电机发出的频率和电压幅值均变化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控制风力机转速,实现最优风能利用;网侧变流器控制目标为将直流电逆变为与电网同频率、同幅值的交流电,维持直流侧电压恒定,并根据电网需求实现与电网间的无功交换。图2永磁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示意图Fig.2Diagramofpermanentmagnetwindgeneratorcontrolsystem风力机的桨距角控制以转速ω为反馈量,桨距角为控制对象。当风速高于额定风速时,风力机转速将上升超过额定转速,桨距角控制开始起作用,将发电机的实际转速ω与额定转速ωref比较,经PI控制器得到桨距角的控制信号,桨距角伺服系统执行后得到风力机叶片的实际桨距角;发电机侧变流器控制采用双闭环控制结构,外环根据转速-功率最优曲线,得到转速ω下有功功率参考值Pref,与经过滤波后的定子侧实际的功率值P1比较后,得到q轴电流的参考值iqref,根据发电机的运行状态得到d轴电流参考值idref,内环基于前馈解耦控制策略,得到变流器端口处dq轴分量的参考电压ud2
【作者单位】: 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228201)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教科合字[2016]第88号)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资助(SGLNSY00FZJS1500191)
【分类号】:TM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卫民;陈国呈;崔开涌;曹大鹏;张翼;吴春华;;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在孤岛时的运行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9期

2 孙佐;;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秦筱迪;谢宝强;李臻;谢婷;陈志磊;夏烈;;光储联合并网发电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低压电器;2011年03期

4 邢悦;;工业用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防逆流技术探讨[J];太阳能;2010年01期

5 李迎迎;;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有源孤岛检测法综述[J];创新科技;2013年12期

6 周智勇;;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对半导体器件的需求分析[J];电子产品世界;2009年07期

7 刘亮;宋丽梅;;并网发电系统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年05期

8 孔令国;蔡国伟;杨德友;孙正龙;;光-储联合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与协调控制[J];电网技术;2013年02期

9 任碧莹;孙向东;张琦;钟彦儒;;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的孤岛检测方法性能评价[J];变频器世界;2010年09期

10 周林;代璐;郭珂;刘强;傅望;;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方法综述[J];激光杂志;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柯;代璐;周林;;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方法综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于元;张志文;王文静;刘波;;自主研制的10kW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祝福 通讯员 刘艳;风光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问世[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2 记者 邹靖方 李伟锋;长沙市首个商用离网/并网发电系统落户金帆大厦[N];湖南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高扬;中盛光电收获25亿元海外大单[N];中国工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蔚兰;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问题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龙庆涛;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智能控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2 胡超然;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王书颢;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4 廖锷;基于模糊自适应PI闭环控制的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安吉勇;光伏单相并网发电系统中模糊/PI控制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6 吴标;BMPV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东北大学;2012年

7 周洁;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方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曾议;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9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39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