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收集用压电陶瓷材料研究进展
【图文】:
写嬖诨蚯炕蛉醯恼穸?源,如工厂内各种机器的运转引起机器、厂房的受迫振动,闹市区由于汽车跑动引起的振动等。将环境中的振动能量回收,使其转化为可再利用的电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目前,振动能 电能的转换方式主要有3种:静电转换[3]、磁电转换[4 5]、压电转换[6 7]。图1为3种振动能 电能转换器能量密度对比图[2]。从图1可以看到,在这3种转换方式中,压电转换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此外,压电转换还具有结构简单、无电磁干扰、加工制作容易和结构上易于小型化、集成化等优点。图13种振动能 电能转换器能量密度对比[2]Fig.1Comparisonofenergydensityforthreetypesofmechanicaltoelectricalenergyconverters[2]在过去的10年时间,研究人员对压电能量收集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能量转换机制分析、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微电子电路控制理论等诸方面[8 15]。常用的压电能量收集器结构通常分为悬臂梁和多层叠堆2种模式。图2为压电双晶片和压电单晶片悬臂梁结构示意图[16]。在这种悬臂梁结构中,悬臂梁一端固定,另一端随环境中的机械振动做周期运动。环境中的振动能首先转换成图2中质量块M的动能,然后质量块M的动能转变成悬臂梁结构的弹性势能,压电层中变化的应变产生交变电压,通过压电层的电极输出。图3为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工作过程[16 17],主要包含3部分:过程1为通过特殊的机械装置将环境中无序的机械振动转换成周期性振荡的机械能,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能量由于机械阻抗失配、能量衰减等因素而损失掉;过程2为利用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将周期性振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压电材料的机电转换效率等问题,部分能量损失掉;过程3为转换得到的电能
4油?可以看到,在这3种转换方式中,压电转换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此外,压电转换还具有结构简单、无电磁干扰、加工制作容易和结构上易于小型化、集成化等优点。图13种振动能 电能转换器能量密度对比[2]Fig.1Comparisonofenergydensityforthreetypesofmechanicaltoelectricalenergyconverters[2]在过去的10年时间,研究人员对压电能量收集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能量转换机制分析、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微电子电路控制理论等诸方面[8 15]。常用的压电能量收集器结构通常分为悬臂梁和多层叠堆2种模式。图2为压电双晶片和压电单晶片悬臂梁结构示意图[16]。在这种悬臂梁结构中,悬臂梁一端固定,另一端随环境中的机械振动做周期运动。环境中的振动能首先转换成图2中质量块M的动能,,然后质量块M的动能转变成悬臂梁结构的弹性势能,压电层中变化的应变产生交变电压,通过压电层的电极输出。图3为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工作过程[16 17],主要包含3部分:过程1为通过特殊的机械装置将环境中无序的机械振动转换成周期性振荡的机械能,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能量由于机械阻抗失配、能量衰减等因素而损失掉;过程2为利用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将周期性振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压电材料的机电转换效率等问题,部分能量损失掉;过程3为转换得到的电能经过整流、AC/DC和DC/DC转换为可以使用的电能,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电路损耗,导致部分能量损失掉。在上述压电能量收集器的工作过程中,过程1和过程3可以通过机械结构和电路设计加以解决,而过程2必须通过材料改性与优化加以解决。(a)Piezoelectricbimorphcantileverstructure(b)Piezoelectricunimorphcantileverstructure图2压电能量收集器基本结构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家伟;黄卫清;周凤拯;冒俊;;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收集[J];压电与声光;2009年03期
2 Donald E.Paulus;;能量收集:在商业可行性上取得突破[J];电子与电脑;2010年07期
3 Tony Armstrong;;“无中生有”的免费能源[J];今日电子;2012年10期
4 罗丽;;EnOcean的能量收集技术带来热能应用新突破[J];电脑与电信;2011年07期
5 钱程;;脚踏能源“点亮生活”不是梦[J];创新科技;2011年05期
6 曾东鑫;;能量收集技术在电气中的应用研究[J];电气开关;2014年03期
7 姚梦;武庆东;;一种人体能量收集系统的研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8 秦利锋;韩超然;杨磊;周伟;马盛林;;一种基于碰撞的压电宽频能量收集装置[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王其军;郭昭学;彭本虎;;能量收集电源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11年03期
10 张恺;王德石;周德鑫;;压电叠堆式能量收集系统输出特性研究[J];电源技术;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单庆晓;章明沛;陈权伟;罗超;;基于惯性的人体行走能量收集与移动电子供电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四川 张一帆;新型微能量收集技术突现 无电池应用或加速现实[N];电子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巍巍;电子硬件技术更上一层楼[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潘家伟;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收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2 郜学敏;无线通信系统中能量收集及管理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3 谢丹彭;无线能量收集系统及其测试平台[D];苏州大学;2015年
4 杨沛;飞机无线传感器热能与振动能综合能量收集自供电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刘超;振动微能量收集管理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明;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最优传输策略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55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5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