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温度对钠-氯化镍电池正极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图文】:
第12期敖昕,等:工作温度对钠氯化镍电池正极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1245图1不含硫电池和含硫5%电池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a,c)循环曲线及(b,d)首周充放电曲线Fig.1(a,c)Cycleperformanceand(b,d)thefirstchargeanddischargecurveoftheNa-NiCl2batterywithoutsulfurandwith5%sulfurwhichweretestedat220℃,260℃and300℃看出工作温度的降低对不含硫电池循环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在300℃工作的电池循环性能最差,尤其在最初几周容量快速衰减,充放电100周以后容量仅为理论容量的13%。当工作温度降低到260℃时,电池循环性能有所改善,循环100周后放电容量为理论容量的27%。当工作温度降至220℃时,电池的循环性能相对于260℃下工作的电池有所退化,但仍优于在300℃下工作的电池,循环100周后的放电容量降至理论容量的21%。三种在不同温度下工作的电池在最初几周的充放电行为有明显差异,在220℃工作的电池首周放电容量较低,仅为理论容量的40%,此后需要若干次充放循环的活化,电池的容量才能达到较高水平。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260℃工作的电池,该电池首周放电容量增加到理论容量的68%,并且需要活化的循环次数也随之减少。当工作温度升高到300℃,活化过程已不明显,首周充放电即能达到最高容量。从图1(b)中可以看出,电池的极化电压随着工作温度的下降而明显增加,在300℃工作时极化电压很小,仅为0.015V左右,在260℃工作时极化电压约为0.082V,当工作温度降至220℃时电池极化电压升至0.17V。当电池的工作温度降低时,正极和固体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速率会降低,负极熔融金属钠与β″-Al2O3陶瓷片的润湿性会变差,电池的电化学反应速率会减缓,以上因素将导致电池的极化电压随着工作温度降低而增加。电池极化电压越大,在恒定充放电截止电压的?
缡?1)所示:Al+4NaCl→3Na+NaAlCl4,E=1.6V,300℃(1)但由于铝的含量较少,在恒电流充电条件下电压快速升高。在220℃工作的电池由于电池测试设备采点密度不够,电压从2V以下快速增加的过程无法显示。电池在较低工作温度下,较低的电化学反应速率、钠离子迁移率以及较差的电子导电性(镍导电网络没形成)而导致电池在充电时极化严重,在恒流充电时,充电一开始电压就以非常快的速度达到Ni/Ni2+的反应电压平台,以至于测试仪器还不能绘出电压快速增长的曲线。在高电压下,正极中铝参与的反应与电池的主反应一起发生。图2为钠 氯化镍电池在不同温度工作时第1、2、3、5周的充放电曲线。图2(a,c,e)分别为不含硫电池在220、260、300℃工作时的充放电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池在220℃和260℃工作时前5周极化电压随着循环充放电的进行逐渐减校在截止电压不变的条件下,极化电压减小,电池容量将会逐渐增长,这与图1(a)中的测试结果相符合。而电池在300℃工作时,电池在前5周的极化电压几乎不变,且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电池在该温度运行时首周即达最大容量。图2(b,d,f)为含硫5%电池在220、260、300℃工作时的充放电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作温度为220℃的电池在循环前5周极化电压随着循环进行缓慢减小,从首周的0.22减小到0.169,降低了图2不含硫电池和含硫5%电池在(a,b)220℃、(c,d)260℃、(e,f)300℃工作时的前5周充放电曲线Fig.2First5chargeanddischargecurvesofthecellwithoutsulfurandwith5%sulfurinNaAlCl4testedat(a,b)220℃,(c,d)260℃and(e,f)3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勇;霍庆媛;王力臻;张爱勤;宋延华;;LiFePO_4/MWNTs/B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2年24期
2 戴忠旭,詹晖,周运鸿,桂嘉年,王仁卉;尖晶石锂锰氧化物中氧缺陷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3期
3 龚茜,谭攸庚;钌钛锡氧化物阳极表面形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氯碱工业;1995年05期
4 屠德周;雷永泉;陈立新;吕光烈;魏范松;;退火处理对La-Mg-Ni-Co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3期
5 余祖孝;陈建;郝世雄;韩选平;;添加剂对铝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7年06期
6 孙泉胜;肖来荣;;Zn-0.3Bi-0.06Ti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电源技术;2012年03期
7 邓凌峰;陈洪;;2,5-二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J];材料导报;2009年22期
8 许树茂;陈杰勇;邓淇彬;高爱梅;舒东;;不同掺炭比例对超级电池负极铅膏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蓄电池;2013年05期
9 李运姣,常建卫,李洪桂,赵中伟,孙召明,霍广生,孙培梅;富锂型掺钴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林艳;崔晓兰;单忠强;田建华;刘肖燕;;不同粘结剂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志超;党海军;陈广宇;张自禄;;氟化石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3 张森;李志勇;;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4 季益刚;周益明;邵阳;戴跃华;俞燕青;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氢氧化镍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5 董怡辰;王振波;秦华;;炭包覆对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6 侯磊;吴茂;何新波;曲选辉;;碳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邹红丽;招睿雄;沈培康;;钨掺杂LiFePO_4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樊小勇;江宏宏;黄令;孙世刚;;电镀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9 王婷;曹中秋;边静;;镁铝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屠芳芳;碳基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锂氧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马全新;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与电极制备及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冀转;过渡金属六氰配合物作为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4 卢桂霞;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胡梅娟;金属氧化物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江小剑;基于脱合金法的锰基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王聪;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莫润伟;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_3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历彪;钛的含氟氧化物及其锂化产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张春艳;复杂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D];安徽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宇;锂硫电池正极硫/碳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2 荆有泽;新型锂/二氧化锰电池复合正极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3 邹浩;锂离子电池组数据采集及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江西理工大学;2017年
4 包锡洋;氧缺陷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锂空气电池正极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杨涛;硫化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7年
6 罗垂意;无钴镍基正极材料理论计算与实验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7年
7 张孝华;层状P2型Na_(2/3)Ni_(1/3)Mn_(5/9)Al_(1/9)O_2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提升与电极动力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8 邹金校;纯电动汽车SOC估算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9 杨芳凝;锂离子电池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10 吕春锋;铝/氧化银电池电液循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58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5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