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不均匀电场下水中脉冲放电观测及沉积能量对激波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1-11 19:19
【摘要】:为了探究沉积能量对水中脉冲放电产生激波的影响。该文建立了水中脉冲放电试验平台,研究了间隙电压为30k V,间隙距离为15mm,针 针电极条件下不均匀电场中的水中脉冲放电。采用高速摄像机对水中脉冲放电过程进行了光学观测,并结合激波压强、电弧电压、电流等测量参量对电弧、气泡形态与运动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为了研究沉积能量对激波的影响,提出了时变电弧阻抗条件下沉积能量与电弧平均电阻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每个半周期沉积能量与电弧平均电阻的变化,给出了沉积能量与激波压强峰值的关系表达式。所得结论能促进对水中脉冲放电激波的产生机理的认识,以便实现更高的激波强度。
【图文】:

波形,脉冲放电,波形


3030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37卷t/μs压电kV/电流,kA/10010040201003005003010强压M/Pa1.50.01.53.06.04.5U0UbPmtdelImIleak电压压强电流图2典型水中脉冲放电波形Fig.2Typicalwaveformofunderwaterpulsedischarge因间隙并未击穿,间隙间仅流过泄漏电流,根据电压的衰减波形可以推算得到间隙泄漏电阻约为250Ω,泄漏电流Ileak=120A。本例所属100μs量级的预击穿过程属于电热击穿过程[17-19]。在电热击穿过程中会在间隙间产生气泡,并在气泡间击穿形成流注通道。期间产生的激波是极为微弱的,不能被试验中采用的压力探头所捕获。2)电弧放电过程(204.2~342.7μs)。间隙电压开始从击穿时刻电压Ub迅速下降,间隙电流则迅速上升,由于回路电阻较小,电压、电流之后会进入欠阻尼振荡衰减过程。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激波由电流起始阶段电弧的膨胀产生,在波形上电流与压强波形存在一个激波传递产生的时延(约106μs),对应的传播速度约为1604m/s,激波压强迅速上升到峰值之后便下降并剧烈振荡。值得注意的是电流的上升时间为10.2μs,明显大于激波的上升时间2.9μs,两者在时间上并不存在对应关系。3)熄弧后过程(>342.7μs)。电弧熄灭后,TVS断开,电压电流波形归零。由图2可知,虽然电弧熄灭,但压力探头仍能探测到激波压强信号,此时的激波信号主要由气泡空腔的脉动以及被容器壁反射产生的激波形成。2电虎气泡形态变化与运动过程图3给出了高速摄影机拍摄的电虎气泡运动过程及形态变化(L=15mm,Uc=30kV)。首先是电弧(气泡)快速膨胀过程,此过程中电弧壁与气泡壁重合;然后电弧(气泡)膨胀速度降低,两者的膨胀速度也出现了差异,导致电弧壁

气泡运动,形态变化,电弧


由电流起始阶段电弧的膨胀产生,在波形上电流与压强波形存在一个激波传递产生的时延(约106μs),对应的传播速度约为1604m/s,激波压强迅速上升到峰值之后便下降并剧烈振荡。值得注意的是电流的上升时间为10.2μs,明显大于激波的上升时间2.9μs,两者在时间上并不存在对应关系。3)熄弧后过程(>342.7μs)。电弧熄灭后,TVS断开,电压电流波形归零。由图2可知,虽然电弧熄灭,但压力探头仍能探测到激波压强信号,此时的激波信号主要由气泡空腔的脉动以及被容器壁反射产生的激波形成。2电虎气泡形态变化与运动过程图3给出了高速摄影机拍摄的电虎气泡运动过程及形态变化(L=15mm,Uc=30kV)。首先是电弧(气泡)快速膨胀过程,此过程中电弧壁与气泡壁重合;然后电弧(气泡)膨胀速度降低,两者的膨胀速度也出现了差异,导致电弧壁与气泡壁间出现了暗度较低的过渡层;当电弧半径达到最大后,电弧开始进入收缩 膨胀的周期性过程直至电弧熄灭,而气泡一直保持膨胀。值得注意的是,在放电的初始阶段,电弧形态并不为内部均匀分布的通道结204μs207μs210μs213μs216μs222μs228μs234μs243μs249μs258μs264μs273μs279μs288μs345μs图3电虎气泡运动及形态变化Fig.3Movementandshapevariationsofarcandbubble构;在电弧进入周期性膨胀过程后,弧根与弧柱的膨胀速度不再相同,,形态亦有所区别;气泡的轮廓随着放电的发展,逐渐由圆柱体向球体变化。为了进一步分析电虎气泡的运动与形态变化规律,统计了图3中弧根、弧柱及气泡直径随时间的变化(如图4所示),同时还出了电弧电流波形与拍摄图片时间点的对应图(如图5所示)以便分析说明。根据弧根、弧柱与气泡(最大)直径的变化,本文将放电过程分为放电起始阶段、快速膨胀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学玲,孙伟,陈景亮;脉冲放电峰值与能量测试仪器[J];电瓷避雷器;2004年04期

2 王幽林;;烟气净化用ns级高压脉冲放电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1992年04期

3 樊爱霞,何俊佳,周杰,李劲;利用脉冲放电产生吸入性NO[J];高电压技术;2005年03期

4 张延宗;郑经堂;陈宏刚;;高压脉冲放电水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7年02期

5 曾葆青,王荣毅,李学初;高压脉冲放电脱除NO_x的反应机理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1996年16期

6 孙建军;张颖杰;庄海;孙长海;;水下大电流脉冲放电仿真与实验(英文)[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7 孙鹞鸿,秦曾衍;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应用的高压脉冲放电基因枪[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1年01期

8 雷民;马亮;戴玲;梁琳;彭亚斌;;基于RSD开关的脉冲放电试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8年11期

9 覃世勋;叶齐政;程虎;李劲;;气液混合两相体中脉冲放电现象的研究[J];高压电器;2007年02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晨;冯雪威;李冬霜;纪晓宇;严轩辰;;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彦;;脉冲静电应用技术的研究现状[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届静电、电磁防护与电磁兼容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国良;高压脉冲放电碎岩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59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59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c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