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可控合成及其改性研究
【图文】:
图 1-1 全球锂离子电池应用量预测(2010-2020 年)[7]1.2 锂离子电池概述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大家族的后起之秀,其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中叶。到了冷战时期,航天航空、移动通讯等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石油危机的频发,,使得人类社会对高性能储能装置的研发需求日益急迫。作为一种能量储存系统,锂离子电池在工作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与现有大部分燃料和电池一样均为氧化还原反应,其本质均是电子从电池的负极通过外部负载最后流回至正极的过程。锂元素作为原子质量最小的金属元素,在所有金属中拥有较高的电子转移比例(33%)和最低的标准电极电势(约-3.0V)且环境相容性好,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术界近些年来的热点研究对象。早期的锂电池研究集中于金属锂负极体系,但该体系在长期使用出现锂枝晶生长刺穿隔膜进而导致内部短路引发电池自燃甚至爆炸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锂离
Mizushima 发现了 LixCoO2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的可能gh 也提出了 LixNiO2的潜在能力[10, 11]。又经过近十年的努索尼(Sony)公司推出了以碳为负极,钴酸锂(LiCoO2)锂离子电池,并将该技术命名并注册为“锂离子技术(Li-io电池开始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它的研究也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离子电池组成结构由正负极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集正负极材料分别涂覆在金属集流体上;锂电池电解液一般为,为锂离子在电池内的输运充当介质;隔膜隔开电池的正负其本身不导电但允许锂离子通过。池的工作原理如图 1-2 所示,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锂离嵌过程是其基本工作原理。正如“摇椅”一般,充电时电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9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美云;刘强;李金宝;;纳米原纤化纤维素物化特性表征[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2 Yanhong Yin;Xiangnan Li;Xinxin Mao;Xianliang Ding;Shuting Yang;;Solid State Reaction Preparation of LiFePO_4/(C+Cu) Cathode Material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3年10期
3 Yingqiang Wu;Linhai Zhuo;Jun Ming;Yancun Yu;Fengyu Zhao;;Coating of Al_2O_3 on layered Li(Mn_(1/3)Ni_(1/3)Co_(1/3))O_2 using CO_2 as green precipitant and their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J];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2013年03期
4 伊廷锋;霍慧彬;陈辉;胡信国;高昆;;锂离子蓄电池LiMn_2O_4正极材料容量衰减机理分析[J];电源技术;2006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璐t
本文编号:2560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6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