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太阳电池器件电学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图文】:
范围,本文提出基于矩形四探针法测试原理,采用Keithley2401数字源表和工控机构成的主从式测控系统,在真空、高低温、变温环境下完成对薄膜太阳电池T—R、T—I—U特征曲线测量。1测试系统总体方案1.1测试原理四探针法是材料学及半导体行业电学表征较常用的方法,,其原理简单,能够消除电阻影响,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7-9]。根据测试对象的结构要求不同,可分为直线四探针法、方形四探针法、范德堡法,以及改进四探针法四类。本文选用适用于微区测量的方形四探针法,完成薄膜太阳电池电学性能的测试。如图1所示,方形四探针法将4根探针放置在1个正方形4个顶点,给其中两探针通电流,测量另外2个探针的电压。当给探针3,4通电流时,依据下式计算出样品的电阻:RS=2πU1,2Iln2式中:RS为测试电阻;I为给探针3,4施加的电流。通过记录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完成对样品的T—R,T—I—U特征曲线测量。1.2系统总体方案根据目前科研与教学中对薄膜太阳电池电学性能测试的要求,认为该测试系统应具备:控温范围在-100~200℃;能够在高低温、变温、恒温,真空条件下完成样品T—R,T—I—U特征曲线测量,并以图形和表格的方式实时显示测试数据;系统软件需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扩展。为此,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设计方案。该测试系统主要由实验箱、控温装置和测控系统3部分组成。图1方形四探针测试原理示意图图2测试系统总体方案(1)实验箱。主要由真空腔体、样品台和三轴探针夹持装置组成(见图3)。其中真空腔体采用不锈钢材料加工,由腔体上盖和腔体通过铰链联结而成。腔体上盖中部开设有圆形石英玻璃观察窗。腔体侧壁则开设有用于温度传感器、加热器、测试探针等器件与控制系统连接的接线端,以及?
的电压。当给探针3,4通电流时,依据下式计算出样品的电阻:RS=2πU1,2Iln2式中:RS为测试电阻;I为给探针3,4施加的电流。通过记录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完成对样品的T—R,T—I—U特征曲线测量。1.2系统总体方案根据目前科研与教学中对薄膜太阳电池电学性能测试的要求,认为该测试系统应具备:控温范围在-100~200℃;能够在高低温、变温、恒温,真空条件下完成样品T—R,T—I—U特征曲线测量,并以图形和表格的方式实时显示测试数据;系统软件需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扩展。为此,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设计方案。该测试系统主要由实验箱、控温装置和测控系统3部分组成。图1方形四探针测试原理示意图图2测试系统总体方案(1)实验箱。主要由真空腔体、样品台和三轴探针夹持装置组成(见图3)。其中真空腔体采用不锈钢材料加工,由腔体上盖和腔体通过铰链联结而成。腔体上盖中部开设有圆形石英玻璃观察窗。腔体侧壁则开设有用于温度传感器、加热器、测试探针等器件与控制系统连接的接线端,以及用于连接真空泵、液氮储藏罐的管线接头。1-真空腔体上盖,2-观察窗,3-真空腔体基座,4-探针,5-三轴探针夹持机构,6-样品台图3实验箱装配图样品台呈圆柱状,采用导热率较高的铜合金制备,固定在真空腔体中间位置;加热器、温度传感器置于其内部。4个结构相同的三轴探针夹持装置均匀分布在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凡建;薄膜太阳电池的新进展[J];电源技术;2000年03期
2 孙云;新型高效薄膜太阳电池[J];天津科技;2003年02期
3 王曦悦;;天津津能进军薄膜太阳电池行业五味记[J];新材料产业;2007年07期
4 ;英国发现制造薄膜太阳电池的新技术[J];电源技术;2009年02期
5 吴达成;刘馨;;我国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发展概况[J];新材料产业;2011年03期
6 李微;黄才勇;刘兴江;;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发展趋势浅析[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年04期
7 刘春娜;;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进展及市场前景[J];电源技术;2012年12期
8 贾旭平;;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出“即剥即贴”型薄膜太阳电池[J];电源技术;2013年03期
9 刘春娜;;国外薄膜太阳电池研发动态[J];电源技术;2013年08期
10 刘玉珩;;几种薄膜太阳电池的新进展[J];太阳能;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微;刘兴江;赵彦民;杨立;冯金晖;李巍;闫礼;乔在祥;;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的研发现状及产业化进展[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颖;励旭东;李维刚;李仲明;于元;;颗粒硅带上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李维刚;励旭东;许颖;姬成周;;低纯度颗粒硅带上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叶晓军;郝国强;李志刚;郑天航;李红波;陈鸣波;;薄膜太阳电池空间应用前景分析[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云;;薄膜太阳电池发展概况[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杨冠军;李成新;李长久;;环境友好的新型高效薄膜太阳电池技术[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冯良桓;蔡亚平;张静全;武莉莉;黎兵;李卫;雷智;蔡伟;郑家贵;;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和产业化进展[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8 段启亮;王海燕;杨仕娥;卢景霄;陈永生;;一种增强薄膜太阳电池中硅膜的光吸收的新方法[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郝延明;蔡宏琨;周严;林波;张德贤;林列;;温度交变环境对薄膜太阳电池相关层材料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10 许颖;励旭东;罗欣莲;王文静;于民;李仲明;;非硅衬底上转换效率10%的硅薄膜太阳电池[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福建钧石:完善薄膜太阳电池产业链[N];中国电子报;2011年
2 记者 古良驹;以情招商 20亿元项目落户东坡区[N];眉山日报;2011年
3 记者刘其丕;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研发获新进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4 屈洛川;孚日股份 能源新贵 有望崛起[N];证券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宋莉;光伏产业新亮点[N];科技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廖毅 记者 尤海峰;戈壁滩照耀正泰“太阳能”[N];温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然;铜锌锡硫类薄膜的物理性质及其光伏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廖华;薄膜太阳电池及其陶瓷硅衬底材料的制备和电子辐照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李志强;新型纳米结构材料制备及其在薄膜太阳电池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葛杰;铜锌锡硫薄膜太阳电池相关材料与器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金晓;硅薄膜太阳电池材料的制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励旭东;低成本衬底上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一鸣;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的器件仿真[D];南开大学;2012年
8 于化丛;氢化纳米硅(na-Si:H)薄膜太阳电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
9 柳效辉;新型化合物黄铜矿(CIGSS)光伏特性及其在薄膜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罗培青;HWCVD制备硼掺杂氢化纳米硅及银纳米粒子增强硅薄膜太阳电池光谱响应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文;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2 葛运成;有机薄膜太阳电池器件性能的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尹富红;CBD法制备大面积CdS薄膜及光伏应用[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玲;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优化设计[D];渤海大学;2015年
5 任海芳;CIAS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制备和性能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祥军;用光栅减小光在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中反射的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7 丁东;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等离激元陷光结构的设计与模拟[D];郑州大学;2016年
8 李志山;磁控溅射硫化物靶制备铜锌锡硫(Cu_2ZnSnS_4)薄膜太阳电池[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梁晓杨;基于不锈钢衬底的高效率柔性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和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10 王皓石;硅薄膜太阳电池陷光及硅HIT电池制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70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70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