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Boost矩阵变换器逆变级非线性特性研究
【图文】:
第一章 绪论谐波含量相应增大。为此,研究者从改变主电路拓扑结构入手,提出的 Buck-Boost 矩阵变换器(Buck-Boost matrix converter, BBMC)的主电[14],如图 1.1 所示。从图可见,BBMC 与传统的交-直-交型矩阵变换器,也包括整流级和逆变级两部分,,中间无储能元件,其整流级为一个 整流器,逆变级则由 3 个结构完全相同的 Buck-Boost DC/DC 变换器组的主要特点是可通过调节逆变级中功率开关占空比,实现输出电压的因而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矩阵变换器电压传输比低的的难题。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 BBMC 逆变级展开非线性特性研究,其关键在于采取合适的非线建立其等效的数学模型。鉴于 BBMC 逆变级由三个结构完全oost DC/DC 变换器组成,其输入为 PWM 调制的直流电压(BBMC压),输出为叠加有正弦信号的直流电压,在保证 BBMC 逆变级处出情况下,目前还未提出相关的非线性建模方法,但研究者对 DC/性建模方法的研究已日臻完善。通常情况下,针对常规的 DC/DC 变法分类可由图 1.2 表示[18]。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平;唐水平;周兰;张铸;;Buck-Boost矩阵变换器的复合控制策略[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6年06期
2 王荣杰;;船用电流控制型Buck-boost变换器分岔行为分析[J];船舶工程;2016年05期
3 孙立山;杨爽;刘洪臣;;断续电流型开关电感Buck-Boost变换器的分岔现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4 王发强;张浩;马西奎;;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in two-stag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onverters using the method of incremental harmonic balance and Floquet theory[J];Chinese Physics B;2012年02期
5 王学梅;张波;;单相SPWM逆变器的分岔及混沌现象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6 王学梅;张波;丘东元;;不连续导电模式DC-DC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机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7 张小平;朱建林;唐华平;张炳根;罗伟斌;;基于离散滑模控制的新型Buck-Boost矩阵变换器[J];高技术通讯;2008年02期
8 张小平;朱建林;唐华平;张炳根;刘魏宏;;一种新型Buck-Boost矩阵变换器[J];信息与控制;2008年01期
9 王新生;王琪;徐殿国;;基于采样数据模型的DC-DC变换器中分岔现象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19期
10 张小平;唐华平;朱建林;张建华;岳舟;;矩阵变换器的电压传输特性[J];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红梅;典型离散系统的混沌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谢玲玲;DC-DC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佘宏武;矩阵变换器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水平;基于重复控制的Buck-Boost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肖发福;DC/DC变换器混沌现象及其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熊亮;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终端装置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年
4 侯文晶;DC-DC开关变换器建模方法的研究与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金龙;微电网中矩阵变换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6 王剑;矩阵变换器的研究及其在感应加热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7 赵益波;DC-DC功率变换器的离散映射模型分析及其混沌控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74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7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