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副边控制策略及输出特性研究
【图文】:
根据充电规模不同有常规充电站、快速充电站、便携式充电站以及集中式换电站等。具体方式如图1-1。由于接触式充电存在频繁拔插的物理损伤、电火花的安全问题以及通用性问题。无线充电以原副边线圈产生的电磁耦合实现电能传输,解决了传统接触式充电时插头磨损、电接触的安全隐患以及充电器型号单一的问题,具有充电灵活、便携、安全等优点[1]。(a)常规充电站 (b)便捷式充电站 (c)快速充电站 (d)集中式换电站图 1-1 电动汽车充电站分类Fig.1-1 Classific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s1.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综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原理为交流市电输出经整流、高频逆变输出给置于车外的原边线圈,与车上的副边线圈通过高频磁场耦合实现电能传输。而无线电能传输的方式可分为微波传输、激光传输、超声波传输、感应耦合式、电磁谐振式等[2-3],,如图 1-2 所示。微波无线充电和激光无线充电更适合超远距离的充电,适合应用于军事、航天、卫星太阳能空间站等特殊场合,但两者的传输效率都很低,且在传输过程中易受到信号干扰及屏蔽的问题。另外超声波无线充电也存在传输功率和效率相对低的问题。因此以上三种传输方式传输距离较长传输功率较小,不适合电动汽车短距离大功率传输。感应耦合式无线充电(Inductively coupled wireless charging,ICPT)适合大功率近距离条件下的传输,传输距离适合 10cm 到 50cm,传输功率的功率等级为千瓦级传输,传输效率为 70%到 95%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输功率的功率等级为千瓦级传输,传输效率为 40%到 60%,电路的工作频率范围为几千赫兹到几兆赫兹。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优势是传输功率大,传输距离相对较大,磁路结构要求小,线圈对准与不对准的变化不敏感,但工作频率较大,且传输效率较低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a)感应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 (b)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69.72;TM7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云;周友富;安菁;;基于专利共引的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分析[J];情报学报;2013年03期
2 周琳;;摩纳哥纯电动赛车闪亮世博会[J];广东交通;2010年04期
3 志豪;;我省将成世界电动汽车基地[J];广东交通;2010年02期
4 过学迅;黄妙华;;世界电动汽车发展走向[J];国际学术动态;2003年05期
5 石小飞;;我国电动汽车现状面面观[J];河南电力;2018年12期
6 赖茂松;;电动汽车充电桩集中式电能规划技术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8年24期
7 郑罗芳;;未雨绸缪 布局电动汽车充电桩管理[J];中国物业管理;2018年11期
8 韩平军;张f ;朱思成;;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智能优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年22期
9 ;大众2019年在德推出共享电动汽车业务 目标全球市场[J];电动自行车;2018年09期
10 曹东东;;第十届电动汽车标准法规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J];中国汽车;201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丽华;祝军华;;电动汽车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对策研究[A];2016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董淑量;;电动汽车火灾成因及预防探讨分析[A];2016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3 孙娟;;关于电动汽车的火灾预防[A];2016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4 王猛;孙泽昌;;电动汽车驱制动能耗特性研究[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呹本政男;晪道力;
本文编号:259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9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