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协同控制理论的非线性直流附加控制器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26 20:38
【摘要】:为提高高压直流联络线所连交流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针对大规模交直流互联电网的非线性及其建模的不准确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协同控制的直流附加控制器并将其用于多区域交直流混联系统中。首先根据各区域惯量中心设计合适的宏变量和流形,推导出基于协同控制直流附加控制器的解析表达式;然后以区域惯量中心角频率偏差和直流功率偏差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控制器参数;最后将所设计的控制器分别用于两区域交直流并联系统和多馈入系统,并采用PSCAD搭建详细模型进行时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极点配置线性化方法和基于滑模控制非线性方法的直流附加控制器相比,提出的协同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能够有效地抑制区间功率振荡。此外,该控制器的推导对系统模型的依赖性不强,且对不同负荷模型、不同运行方式和广域测量信号的延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图文】:

功角,不同负荷


辈捎霉阌虿饬啃藕攀保嗤饬啃藕?的时滞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内外运行的广域测量系统的实测总延时约为60~80ms[19]。文献[20]表明在南方电网中考虑到广域通信时延、控制中央站的数据处理时延、相量测量单元的频率计算时延以及直流极控执行,控制子站模拟量指令的时延,整个控制回路的时延约110ms。在图4所示系统中,,1s时母线9发生0.1s三相金属性接地短路故障情况下,分别对广域测量信号ωi设置80ms、160ms时滞,与没有时滞的附加CSC仿真对比结果如图11所示。从图11中可以看出,80ms的时滞对本文所提图9不同负荷时G1相对于G3的功角Fig.9PowerangleofG1relativetoG3fordifferentloadmodels6020-20功角/(°)2468t/sSGCCSCSMC0102501250直流功率/MW2468t/s(b)直流联络线输送有功功率SGCCSCSMC6030-30功角/(°)0246810t/s0(a)G1相对于G3的功角SGCCSCSMC无控制10图6母线7故障时域仿真曲线图Fig.6Time-domainsimulativecurveforfaultatbus-7500200-100交流功率/MW2468t/s(c)交流联络线输送有功功率SGCCSCSMC10无控制无控制0图8宏变量各分量变化图Fig.8Variationofdifferentcomponentsofmacrovariable0.0040-0.004ω12-0.50Pdc-Pdc0-1.00.5流形图7宏变量变化图Fig.7Curveofmacro-variable40-4宏变量2468t/s010图10不同运行方式下G1相对于G3的功角Fig.10PowerangleofG1relativetoG3fordifferentoperatingmodes4015-10功角/(°)

功角,运行方式,宏变量


s0(a)G1相对于G3的功角SGCCSCSMC无控制10图6母线7故障时域仿真曲线图Fig.6Time-domainsimulativecurveforfaultatbus-7500200-100交流功率/MW2468t/s(c)交流联络线输送有功功率SGCCSCSMC10无控制无控制0图8宏变量各分量变化图Fig.8Variationofdifferentcomponentsofmacrovariable0.0040-0.004ω12-0.50Pdc-Pdc0-1.00.5流形图7宏变量变化图Fig.7Curveofmacro-variable40-4宏变量2468t/s010图10不同运行方式下G1相对于G3的功角Fig.10PowerangleofG1relativetoG3fordifferentoperatingmodes4015-10功角/(°)2468t/sSGCCSCSMC01012第37卷电力自动化设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前;李韬;;离散协同控制及其在DC-DC变换器中的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陈威;张兴;;Boost变换器的协同控制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3期

3 葛研军;赵杨;杨均悦;;基于双DSP的多电机协同控制系统[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2年02期

4 李們;;基于CAN协议的多电机控制[J];科技视界;2014年14期

5 刘亚飞;吴超;李红梅;;SMPMSM驱动系统的自抗扰协同控制[J];微特电机;2014年08期

6 房建成;王志强;刘刚;;磁悬浮姿控储能两用飞轮能量转换系统PI协同控制[J];宇航学报;2009年05期

7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凤琳;煤电治污应加强协同控制[N];中国能源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杨静媛;协同控制 电力减排的有效途径[N];中国电力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平;协同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稳定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德超;多电机系统协同控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2 卢润戈;基于微分博弈理论的电力系统频率的协同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01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01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1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