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硅碳负极材料的镁热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23:06
【摘要】: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为372 mAh g~(-1),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难以继续支撑动力电池的发展。硅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达到4200 mAh g~(-1)以上,有望成为代替石墨的下一代负极材料。但是硅负极材料具有低电导率和高体积变化率的缺点,影响其商业化进程。硅负极材料改性方法中比较有效的两个措施分别是碳材料复合和预留缓冲空间。本文研究了利用镁热还原法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制备硅碳负极材料的两种工艺,并比较了不同结构硅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首先,探究了镁热前驱体制备、镁热还原法和酸洗处理工艺的具体参数。使用改进的St?ber法制备SiO_2,探究了不同反应时间对于合成SiO_2粒径大小和均匀程度的影响。使用粒径在400~450 nm之间的SiO_2微球作为硅源,对比了真空镁热还原法和熔融盐镁热还原法这两种反应方式,分别设计和使用了不同结构的不锈钢反应器,发现熔融盐镁热还原法的产率更高,可用于后续的实验。探究了镁热反应后的酸洗工艺对于产物纯度的影响,发现经过三次高浓度盐酸酸洗和HF处理的还原产物纯度较高,与纯硅的XRD衍射谱图对应良好。然后,研究了两步镁热还原法制备硅碳负极材料的工艺。使用NiCl_2·6H_2O作为镍源,通过液相法制备了Ni-SiO_2,再通过镁热还原反应将其中的SiO_2和NiCl_2·6H_2O分别还原成硅和金属镍。利用镍对碳原子的催化和吸附能力,催化三乙二醇还原,制备了类石墨烯状的镶嵌结构的硅碳材料。研究表明,镶嵌结构的硅碳材料中,碳的结构呈薄纱状,接近石墨烯结构,镶嵌在多孔硅颗粒的孔隙中。对HCl处理后的过渡产物硅镍合金以及镶嵌结构的硅碳材料进行了电化学表征,发现硅镍合金的电导率大于纯硅负极,循环性能优异;镶嵌结构的Si-C材料的初始比容量更高,但循环性能稍差。最后,分别使用聚多巴胺(PODA)和间苯二酚甲醛酚醛树脂(RF)作为碳源,研究了一步镁热还原法制备Si/SiC/C中空卵壳结构硅碳负极材料的工艺。以SiO_2/PODA为前驱体,研究发现一步法镁热反应的适宜反应温度为800℃,反应过程中SiO_2和镁粉质量比为0.8时反应产物结构较好,电导率和充放电性能均优于纯硅负极。通过调整间苯二酚和甲醛溶液浓度,得到了可变厚度的SiO_2/RF核壳结构,将其作为前驱体,一步法镁热还原得到了中空卵壳结构的Si/SiC/C材料。研究发现,碳壳厚度为10 nm左右的中空卵壳结构的Si/SiC/C材料的性能较好,在使用0.1 A g~(-1)电流密度循环220周后,可逆比容量仍旧高于480 mAh g~(-1),高于石墨负极、纯硅负极和两步法制备的镶嵌结构的硅碳材料。本文通过一步法镁热反应在硅碳材料中引入SiC中间层,起到了稳定材料结构的作用,与两步镁热法相比节约了能源,对于其他方向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图文】:

充放电过程,SEI膜,球形,电解液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化反应,Li+与硅生成合金化合物。在这一锂化反应过程中,通常会导致硅负极的体积膨胀 300%以上。此外,在首圈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部分电解液会在负极发生分解,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稳定的 SEI 膜会避免电解液与负极材料直接接触,阻止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这也是使得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优于传统蓄电池的重要因素。

示意图,管结构,结构变化,悬浊液


图 1-4 层层自组装法制备嵌硅石墨/rGO 复合负极材料的流程示意图[52]、钱逸泰等[52]使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了嵌硅石墨/rGO 复合负极ers 法制备 GO 溶液,,稀释后与硅悬浊液混合,超声均匀分散;烯酰胺(PAM)进行修饰,得到均质悬浊液,ζ 电位为-12.7mV,因稳定;将硅、GO 的分散液与上述处理后的石墨悬浊液迅速混合,干燥后 900℃氩气氛下处理 2h,得到产物,记为 SGG。其中%左右,以 0.8C 倍率的电流循环 600 周后,仍有 502.2mAhg-1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2;O61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建;陆兆纳;罗鹰;;混合动力车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17年08期

2 曾艳;王利媛;朱婷;王维;徐志伟;;离子电池中磷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7年02期

3 刘梦;;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5年02期

4 刘文刚;张仰慧;王晓丹;高俊奎;刘兴江;;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14年01期

5 叶利强;符冬菊;马清;陈建军;;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4年04期

6 刘涛;杜荣斌;孔学军;;锂离子二次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9年03期

7 梁浩然;张文岑;;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8 亢健荣;曹远翔;;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高宏权,王红强,李庆余,吕保林,黄有国;锂离子电池超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5年05期

10 ;800t锂离子负极材料项目工程启动[J];稀有金属;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泉;殷雅侠;郭玉国;;锂离子电池用纳微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2 杨扬;范少夫;陈桥;;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4年

3 雷雪峰;王驰伟;易宗慧;梁永光;孙聚堂;;粒径对锂离子电池金属负极材料铝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胡艳艳;夏良俊;曾超;李亚波;刘丹;屈德宇;;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5 褚赓;刘柏男;陆浩;罗飞;郑杰允;陈立泉;李泓;;基于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研发[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6 焦丽芳;;钠离子电池微纳负极材料的设计与性能[A];2016淮海绿色功能材料论坛暨第三届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摘要集[C];2016年

7 殷雅侠;周小四;曹菲菲;郭玉国;万立骏;;锂离子电池用硅基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容淼;田立斌:负极材料研发中的创新者[N];阳泉日报;2019年

2 白续宏;昔阳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进展顺利[N];山西日报;2018年

3 李华 李璋 翟蕾;引领全球负极材料发展的“阳泉质量”[N];阳泉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陈恒 严圣禾;贝特瑞:敢于改变游戏规则[N];光明日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郭静原;贝特瑞“点墨成金”[N];经济日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王尔德;全固态锂电池受捧:清陶发展挑战“世界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7 记者 邵鼎;创新驱动助“创亚”驶入快车道[N];湖州日报;2017年

8 记者 郑元春;深圳斯诺深耕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专利数量跻身第四[N];新能源汽车报;2017年

9 通讯员 丁宁宁 本报记者 刘传书;唐永炳:让电池再轻点,再持久点[N];科技日报;2017年

10 记者 莫宇龙 通讯员 金效益;全市锂电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N];新余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校福;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刘畅;沥青基锂/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 赵俊锋;生物质碳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4 张苗;球磨法制备锂/钠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林成;锂/钠/钾离子电池磷化物负极材料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6 潘齐常;基于金属硫/硒化合物微纳结构的设计及其储钠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7 方姗;高容量Si/Ge基负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嵌锂性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8 李波;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9 闫春爽;新型钴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10 任晴晴;镍钴锰复合氧化物及铁氧化物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苏;钛基负极材料的静电纺丝制备与储钠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夏靖;锡基硫化物复合负极材料的静电纺丝制备及储钠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3 马冰洁;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4 王巧巧;生物质基碳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5 何翠;硒化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6 刘烈凯;微米硅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碳包覆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7 刘文政;锂离子电池多孔Si@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8 巫资龙;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9 陈悦飞;硅碳负极材料的镁热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10 刘青松;Fe_3S_4负极材料三维结构构筑及其储钠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05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05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