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法复合氧化物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图文】:
这类电池的本质是将给体和受体成分紧密地混合成一个体积,使每个给体-受体界面的距离小于每个吸收位点的激子扩散长度,具体结构如图 1.1(c)所示。在给-受体(Donor-Acceptor,D-A)概念方面,本体异质结器件类似于双层器件,但它的电荷分离发生的界面面积却大幅度增加。由于界面分散在整个块体中,激子不会因扩散长度太小而损失,因为理想情况下,所有激子都将在其寿命内被解离。在这个概念中,电荷也在不同的相中被分开,因此复合在很大程度上被减少,光电流通常与光强度呈线性[19-21]或略次线性[22-24]。因此,,本体异质结器件对混合物中的纳米尺度形貌更为敏感。以 P3HT:PCBM 共混物作为活性层的器件,在AM 1.5G 的光照下,其光电转换效率在 3.5%以上[25]。1.3.4 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该电池是将两个或多个太阳能电池通过串联的方式,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器件,是扩散双层本体异质结器件,其结构如图 1.1(d)所示。目前由南开大学陈永胜教授带领的团队制备的叠层太阳能电池,其效率已经突破 17%[10]。但叠层太阳能器件最大的缺陷是制备工艺比较复杂,极大地制约了工业化的应用。
形成激子(束缚电子-空穴对)。当活性层被太阳光照射时,合物(波长在其吸收范围内)吸收,产生激子(电子空穴对)2)激子扩散浓度的差异,激子将在活性层中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一些激将能量释放到周围(非辐射复合),一些激子可以重新组合并合,这对 PSC 是没用的);3)载流子分离给、受体之间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偏移,两个电极成的强内部电场,当电子从给体(D)向受体(A)转移时,体和受体之间的界面处解离为自由电子和空穴。如果激子也是体相产生的,自由电子和空穴也可以通过空穴从 A 转移到 D 4)载流子传输部电势的作用下,光生电子和空穴传输的方向分别为负极和正5)载流子收集和负极分别收到来自活性层/电极界面上的空穴和电子。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3;TM9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禾;;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商品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2年01期
2 ;我国科学家研获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9年11期
3 ;我国科学家研获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J];浙江化工;2019年11期
4 陈立桅;;通过分子结构调控方法实现非富勒烯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绿色溶剂中的应用[J];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12期
5 ;德国开发基于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智能太阳镜[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年15期
6 黄辉;;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应用及展望[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7年06期
7 李昂;;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新进展[J];电子世界;2018年06期
8 ;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8年05期
9 拉迪娅;;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及工作方式分析(英文)[J];现代盐化工;2018年03期
10 ;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J];浙江化工;201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博宇;陆恒;占肖卫;;基于十一并稠环电子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C];2018年
2 胡拯豪;张福俊;安桥石;;基于二元器件互补的光伏参数制备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C];2018年
3 高亮;张志国;李永舫;;基于给受体吸收互补的高效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4 童金辉;熊思醒;毛霖;周印华;;柔性多结有机太阳能电池:高电压及大面积化[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5 张有丹;张浩力;;并五苯衍生物的单线态裂分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高兴宇;杨迎国;季庚午;郑官豪杰;;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中的同步辐射表征及其构效关系研究[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孙倩倩;张福俊;张苗;;通过极性溶剂浸润的方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Zhengguo Xiao;Qingfeng Dong;Wenjing Tian;Hui Huang;Jinsong Huang;;极性小分子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英文)[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苗;张福俊;;两步倒置处理协同三元策略制备高效率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0 石慧;夏若曦;孙辰;肖经洋;吴志鸿;黄飞;叶轩立;曹镛;;基于界面工程及光学调控的高效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玉松 通讯员 吴军辉;17.3%! 中国科学家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N];科技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张晶晶 通讯员 吴军辉;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世界之“最”诞生记[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记者 刘晓倩;兰州大学等揭示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设计思路[N];中国科学报;2019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辛雨;有机太阳能电池进化出“新物种”[N];中国科学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本报通讯员 吴军辉;我科学家研获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N];光明日报;2019年
6 记者 刘霞;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创纪录[N];科技日报;2018年
7 记者 陈建强 刘茜 通讯员 吴军辉;我科学家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转化光电率最高纪录[N];光明日报;2018年
8 通讯员 吴军辉 记者 冯国梧;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达12.7%[N];科技日报;2016年
9 记者 邱登科;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大幅提高[N];民营经济报;2016年
10 华凌;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增效50%[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Danish Khan;碳纳米管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2 刘莎;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器件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马丹阳;有机太阳能电池小分子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4 毛霖;大面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与毛笔印刷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5 梁铨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6 秦云朋;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聚合物光伏电池器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7 刘晓凤;基于三蝶烯和傒二酰亚胺构筑新型三维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8 张馨元;纳米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9 王文艳;基于金属银纳米结构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10 苗洋;具有N型大π共轭结构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攀;基于小分子受体的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构筑和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黄茁豪;基于含卟啉基元聚合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形貌调控及三元共混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3 吴一雪;溶液法复合氧化物的合成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4 朱佳宁;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和引达省并二噻吩并噻吩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5 刘思奇;共轭聚合物和富勒烯作为增容剂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薄膜形貌[D];南昌大学;2019年
6 谭芸;基于极性基团调控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传输层界面特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7 张立福;高效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的精确调控与稳定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8 余邹康宁;硫醇调控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提高稳定性的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9 廖志辉;侧链工程调控宽带隙聚合物给体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D];南昌大学;2019年
10 王薇;基于环境友好溶剂的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05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0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