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超临界二氧化碳沉积制备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30 10:57
【摘要】:锂硫(Li-S)电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密度(1675 mAh g~(-1))和能量密度(2600Wh kg~(-1)),所需单质硫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且环境友好,因此作为下一代二次电池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不同于锂离子电池简单的离子脱嵌过程,Li-S电池的电极反应涉及到多步多相的复杂过程,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长链多硫化锂易溶于有机电解液而产生“穿梭效应”,造成电池容量的不可逆衰减,这是限制Li-S电池商业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克服Li-S电池“穿梭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极基体材料的设计上,利用特定的结构限制多硫化物的溶解或者掺杂极性材料增强对多硫化物的吸附作用。但基体材料大多具备多孔结构,表面状态与形貌复杂,因此将硫或者其他活性物质均匀沉积到基体材料上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题主要从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以及合成方法上进行研究。一方面,将金属氧化物对多硫化物的化学吸附能力与多孔碳优异的导电性相结合来缓解Li-S电池的“穿梭效应”。另一方面,利用扩散性、渗透性和润湿性优异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进行金属氧化物和硫在导电多孔碳上的均匀、高效负载,改善硫和金属氧化物的分散性,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橘皮为碳源合成了一种分层的氮掺杂纳米片状多孔碳(NNPC)作为Li-S电池正极导电基体材料。参照文献报道的常规载硫法,即浸渍法和熔融渗透法,制备出NNPC/S-M复合材料,利用scCO_2沉积硫制备出NNPC/S-CO_2复合材料。对两种材料进行组成、结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证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沉积法更有利于硫渗入高纵横比的多孔碳孔道,并且可以保持多孔碳结构的完整性。相比于NNPC/S-M,NNPC/S-CO_2表现出更高的载硫量。将两种材料用于锂硫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NNPC/S-CO_2在0.2 C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065 mAh g~(-1),远高于NNPC/S-M的放电比容量。(2)以玉米粉为碳源合成了一种纳米片状多孔碳材料(NSPC)。首先利用scCO_2辅助沉积CeO_2制得NSPC/CeO_2复合材料,再通过scCO_2沉积硫得到NSPC/CeO_2/S复合材料,并在相同条件下,与未负载CeO_2的NSPC/S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构分析显示,NSPC/CeO_2/S复合材料中的CeO_2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多孔碳材料上,颗粒尺寸约3 nm,说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沉积有利于缓解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纳米颗粒的大小。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0.1 C下,NSPC/CeO_2/S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538 mAh g~(-1),循环100圈后为929 mAh g~(-1)。而NSPC/S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194 mAh g~(-1),循环100圈后为482 mAh g~(-1)。NSPC/CeO_2/S的循环性能明显优于NSPC/S,说明CeO_2本身优异的催化活性和丰富的活性位点对提高Li-S电池电化学性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3)以蔗糖为碳源设计合成了一种花簇状多孔碳材料(FPC)。利用scCO_2沉积制得FPC/ZrO_2/S作为Li-S电池的正极材料。对合成的材料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研究ZrO_2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分散情况。与未负载ZrO_2纳米颗粒的FPC/S进行对比,研究ZrO_2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FPC/ZrO_2/S和FPC/S在0.2 C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58.9 mAh g~(-1)和930.8 mAh g~(-1),经过100次充放电后其比容量分别为760.8 mAh g~(-1)和534.2 mAh g~(-1)。并且在1 C下循环100圈后,FPC/ZrO_2/S的容量保持率为93.4%,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6%,说明ZrO_2纳米颗粒的加入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缓解“穿梭效应”。
【图文】:

示意图,电池结构,工作原理,示意图


成易溶于电解液的长链 Li2S8。第二步:液-液相反应过程。在 2.3~2.1 V 的电压范围内,对应于 Li2S8转化为 Li2Sx(4 ≤ x < 8)的过程。第三步:液-固相转变过程。在 2.1 V 左右,Li2Sx(4 ≤ x <8)转化为难溶的固态 Li2S 和 Li2S2。第四步:固-固相反应过程。在 2.1 V 以下对应于 Li2S2转化为 Li2S 的过程。充电过程是放电反应的逆过程,可归结为:负 极:2Li++ 2e-→2Li正 极:Li2S→1/8S8+ 2Li++ 2e-总反应:Li2S →2Li + 1/8S8

流程图,多孔碳,椰壳,流程


1.3.1 碳/硫复合材料碳材料在自然界中储存丰富,并且可以满足与单质硫进行复合的各种要求。首先,碳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可以弥补硫和硫化锂导电性差的不足。其次,大多数碳材料都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储存足够量的单质硫和电解液的同时也有利于离子的快速传输。并且碳材料结构稳定,有利于缓冲体积变化对电极造成的破坏。另外,,多孔碳高纵横比的孔道对多硫化物也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有利于缓解“穿梭效应”。1.3.1.1 生物质碳材料在自然界中生物质资源丰富、绿色环保、成本低廉,因此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多孔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32]。并且利用生物废弃物作为碳源还可以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目前利用活化剂活化制备多孔碳的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2;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丽贤;郝新敏;;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对苎麻织物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1年07期

2 梁重山,党志;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1期

3 谷口正之 ,任建平;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浸出米糠[J];粮食加工;1988年01期

4 邓维钧;;超临界二氧化碳及其在制革上的应用(续)[J];中国皮革;2014年21期

5 黄汉生;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反应介质进行高分子合成[J];有机氟工业;2002年03期

6 周宏湘;涤纶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J];广西纺织科技;2000年01期

7 赵博;赵焕省;;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钻井技术研究现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1期

8 阮新,曾健青,张镜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酶催化反应中的应用[J];广州化学;1998年02期

9 周忠清;超临界二氧化碳化学[J];上海化工;1996年03期

10 邓维钧;;超临界二氧化碳及其在制革上的应用[J];中国皮革;2014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Yann LE MOULLEC;Sijie LIU;;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光热技术中的应用机遇和挑战[A];首届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论文集[C];2015年

2 赵虹娟;郑来久;闫俊;熊小庆;郑环达;;超临界二氧化碳天然纤维专用染料的合成筛选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16年

3 银建中;周丹;刘一凡;徐琴琴;蔡佩;赵孟姣;;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子液体的应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包锦标;刘涛;赵玲;胡国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强取向聚丙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建玲;;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有序组装及其功能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6 杨维才;罗文华;张广丰;陈晓谋;;超临界二氧化碳清洗铀样品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7 何良年;杜亚;王金泉;田杰生;岳晓东;孔德林;;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及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化学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梁志远;桂雍;赵钦新;;超临界二氧化碳环境下典型耐热钢腐蚀行为及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C];2019年

9 李冬旭;银建中;;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油漆喷涂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0 卢斌斌;卢义刚;;超声-超临界二氧化碳复合清洗机理仿真分析[A];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携;超临界二氧化碳清洗实现无损伤[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记者 李闻芝;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实现突破[N];中国化工报;2010年

3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沈忠厚;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开发非常规油气藏[N];中国石化报;2012年

4 特约记者 曾敏;光明化研院再获6项专利[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曾敏;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示范装置将建[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杨红英;沈忠厚: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发非常规油气藏[N];中国工业报;2012年

7 李闻芝;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实现突破[N];中国纺织报;2010年

8 记者 武炳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印染技术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7年

9 ;外星生命或可依赖超临界二氧化碳生存[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程宇婕;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开发有望代替水力压裂[N];中国能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迪;致密砂岩储层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裂缝扩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胡毅;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页岩的机理与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3 霍洪俊;超临界二氧化碳井筒流动及携岩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杜玉昆;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岩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5 李康;小尺度超临界二氧化碳泄漏过程物理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贺振国;超临界二氧化碳磨料射流流场与射孔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7 王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液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王金泉;高密度二氧化碳介质中的聚乙二醇自由基化学[D];南开大学;2009年

9 王成卫;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10 李洪玲;二氧化碳与酯类二元系统气液相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允;超临界二氧化碳沉积制备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2 李冬旭;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清漆喷涂过程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 吕国川;超临界二氧化碳向心涡轮优化设计及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4 韩珂;长庆XX区块致密砂岩地层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5 许胜凡;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饱和砂岩断裂韧性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6 王文阳;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微观特性及其清除污染物的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7 张良;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管内换热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8 张瑾;致密储层超临界二氧化碳—水—岩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9 郭溢;颗粒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沉降规律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10 柳愿;平行管式井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混砂装置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07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07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8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