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钠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发布时间:2020-04-07 20:52
【摘要】:锂离子电池在近年的化学储能领域一直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锂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较低,锂、钴等金属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大规模应用。钠离子电池有着和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充放电原理,且因为其自然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大规模储能最理想的选择之一。在目前所有已报道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红磷材料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2596 mAh g~(-1)和较低的电压平台,且红磷的化学稳定性好,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因此红磷是商业化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最有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但是红磷材料本身的导电性较差(10~-1414 S/cm),在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体积膨胀≥500%,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红磷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在红磷材料的合金化以及纳米化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红磷材料合金化的研究,我们首先采用简单的球磨法和低温溶剂热法制备了Sn_4P_3/C复合材料,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微观形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表征,并分析了Sn_4P_3/C材料的充放电反应机理,其中球磨时间30 h时制得的Sn_4P_3/C复合材料比容量为510 mAh g~(-1),循环8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68%,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为60%,循环三周后库伦效率稳定在98%以上。通过引入电解液添加剂FEC,对比发现FEC的加入有利于电池生成更加稳定的SEI膜,显著增强了Sn_4P_3/C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但较厚的SEI膜同样会使得电荷迁移阻抗增加,降低了Sn_4P_3/C电极的首圈比容量。对于红磷纳米化方法的研究,我们利用导电性高,比表面积和孔隙丰富的硬碳材料作为基体材料,用红磷材料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了简单球磨法和蒸发-沉积法制备的RP/HC复合材料的工艺参数,并对制得的磷碳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表征。本文利用蒸发-沉积法成功制备出了纳米级的红磷材料,复合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为820 mAh g~(-1)循环100圈后比容量仍然有608 mAh g~(-1),容量保持率为74.2%;首次库伦效率为76.7%,循环数圈后库伦效率稳定在98%以上,复合材料获得了远高于传统硬碳材料比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本文使用普鲁士蓝材料与RP/HC负极组成扣式全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全电池在前三圈的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31 mAh g~(-1),117 mAh g~(-1),105 mAh g~(-1),充电比容量分别为99 mAh g~(-1),91 mAh g~(-1),84 mAh g~(-1);全电池循环20次后充电比容量为45 mAh g~(-1),充电比容量为40 mAh g~(-1);全电池首次库伦效率为75.4%,数圈后库伦效率稳定在87%以上。
【图文】:

示意图,体系,金属钠,示意图


碳往往是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体系首选的“第一代”负极材料[45]。由于金属钠极易形成枝晶,且在在大多数有机电解质中易形成不稳定钝化层,同时金属钠熔点只有 97℃,因此钠离子电池目前不考虑以金属钠作为负极[6]。因此找到互匹配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图 1-1 为钠离子电池示意图,及目前可选用的若干正负极材料。

同素异形体,电化学性能,红磷,白磷


磷主要有三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如图1-2 所示):白磷,红磷,和黑磷[57]。白磷具有易燃性和毒性,,暴露在空气中会很快自燃起火,使其不适用与电极材料。黑磷又叫黑磷烯,拥有类似石墨烯的层状结构,且导电性较高,但是黑磷制备条件苛刻且性质不稳定,导致成本昂贵。红磷化学性质稳定,且成本低廉,但是它较低的电导率(~10-14S/m)导致了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很差,为了改善红磷的这些缺陷,目前的工作一般集中在制备不同的磷碳复合物以及金属磷化物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58-60]。图 1-2 磷的三种同素异形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61]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3;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建;陆兆纳;罗鹰;;混合动力车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17年08期

2 曾艳;王利媛;朱婷;王维;徐志伟;;离子电池中磷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7年02期

3 刘梦;;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5年02期

4 刘文刚;张仰慧;王晓丹;高俊奎;刘兴江;;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14年01期

5 叶利强;符冬菊;马清;陈建军;;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4年04期

6 刘涛;杜荣斌;孔学军;;锂离子二次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9年03期

7 梁浩然;张文岑;;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8 亢健荣;曹远翔;;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高宏权,王红强,李庆余,吕保林,黄有国;锂离子电池超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5年05期

10 ;800t锂离子负极材料项目工程启动[J];稀有金属;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泉;殷雅侠;郭玉国;;锂离子电池用纳微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2 杨扬;范少夫;陈桥;;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4年

3 雷雪峰;王驰伟;易宗慧;梁永光;孙聚堂;;粒径对锂离子电池金属负极材料铝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胡艳艳;夏良俊;曾超;李亚波;刘丹;屈德宇;;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5 褚赓;刘柏男;陆浩;罗飞;郑杰允;陈立泉;李泓;;基于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研发[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6 焦丽芳;;钠离子电池微纳负极材料的设计与性能[A];2016淮海绿色功能材料论坛暨第三届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摘要集[C];2016年

7 殷雅侠;周小四;曹菲菲;郭玉国;万立骏;;锂离子电池用硅基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容淼;田立斌:负极材料研发中的创新者[N];阳泉日报;2019年

2 白续宏;昔阳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进展顺利[N];山西日报;2018年

3 李华 李璋 翟蕾;引领全球负极材料发展的“阳泉质量”[N];阳泉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陈恒 严圣禾;贝特瑞:敢于改变游戏规则[N];光明日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郭静原;贝特瑞“点墨成金”[N];经济日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王尔德;全固态锂电池受捧:清陶发展挑战“世界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7 记者 邵鼎;创新驱动助“创亚”驶入快车道[N];湖州日报;2017年

8 记者 郑元春;深圳斯诺深耕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专利数量跻身第四[N];新能源汽车报;2017年

9 通讯员 丁宁宁 本报记者 刘传书;唐永炳:让电池再轻点,再持久点[N];科技日报;2017年

10 记者 莫宇龙 通讯员 金效益;全市锂电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N];新余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畅;沥青基锂/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唐校福;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闫春爽;新型钴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吴泽;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氧碳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阙兰芳;钛酸盐负极材料结构调控及储钠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6 任晴晴;镍钴锰复合氧化物及铁氧化物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7 赵俊锋;生物质碳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8 张苗;球磨法制备锂/钠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9 林成;锂/钠/钾离子电池磷化物负极材料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10 潘齐常;基于金属硫/硒化合物微纳结构的设计及其储钠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晓玮;基于锑烯的储能电池负极材料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2 Valentin BARBE-RICHAUD;[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3 孙水晶;碳化钛材料作为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电性能研究及动力学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郑捷;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锡基硫化物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吴亚男;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6 亢静锐;非对称混合电容器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7 谢银斯;微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在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D];广西大学;2019年

8 邱立峰;新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9 蒋芳;低共熔溶剂合成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_2(PO_4)_3@C的工艺及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10 邓明向;锑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18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18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e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