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硫化钴用作铝离子二次电池正极的探索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06:58
【摘要】:铝离子二次电池(RAB)具有理论比容量高(2980 Ah kg~(-1))、安全性高、成本低和铝资源十分丰富(铝在地壳中含量为8%)的优点,是新一代大规模电网储能器件的理想候选者。目前铝离子二次电池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具有高容量和长期稳定性的合适的新型正极材料,是改善铝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及其实际应用的关键。为此,本课题合成了三种硫化钴材料,之后以不同方式制备了两种硫化钴与碳纳米管(CNT)的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在铝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首先,本文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或溶剂热法合成出CoS_2,Co_9S_8和CoS硫化钴材料。XRD和SEM表明产物纯度较高,结晶良好,颗粒完整,形貌多样化。三种硫化钴材料作为铝离子电池正极时,皆呈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放电比容量和放电电压平台等性能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CoS_2材料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7 mAh g~(-1),300圈时放电比容量升至89 mAh g~(-1);Co_9S_8材料可在保持60 mAh g~(-1)(200 mA g~(-1))以上放电比容量的情况下连续循环约600圈;CoS材料在300 mA g~(-1)电流密度下具有高达~110 mAh g~(-1)的比容量。电化学分析表明,正极材料经历了铝离子嵌入的还原过程和铝离子脱嵌的氧化过程,可逆性良好;活性离子在正极材料内部的固相扩散过程是限制电极反应动力学的控制步骤。其次,本论文通过机械复合和原位生长的方法分别制备了具有独立自支撑结构的CoS_2/CNT和CoS_2@CNT材料,并测试了其在铝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oS_2@CNT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放电循环性能。在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放电电压平台为0.9 V,1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达到160 mAh g~(-1),高于CoS_2/CNT,是同条件下CoS_2材料的2倍。在300 mA g~(-1)电流密度下,CoS_2@CNT表现出高达200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表明,相对于机械复合法,原位生长方法制备的CoS_2@CNT复合材料具有更小的电池内阻和更高的导电性。碳纳米管和活性物质间良好的结合力和碳纳米管较佳的电子传导能力赋予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总之,硫化钴材料是极具开发和应用潜力的铝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碳纳米管与硫化钴的原位复合更可极大地提升硫化钴的电化学性能。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的CoS_2@CNT复合材料在铝离子二次电池实用化上显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文】:

示意图,硫化钴,流程,示意图


其流程可大致描述为图3.1 所示:图 3.1 硫化钴材料的制备流程示意图Fig.3.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reparation of cobalt sulfide materials

照片,添加粘结剂,电解质,照片


图 3.3 a)[EMIm]Cl/AlCl3电解质和 b)添加粘结剂(PVDF)之后的照片。Fig.3.3 Photograph of a) [EMIm]Cl/AlCl3electrolyte and b) after adding the binder(PVDF).鉴于此,本课题优选聚四氟乙烯 PTFE[67]作为粘接剂以排除可能存在的副反应的干扰。3.2.3 硫化物正极的制备分别称取一定量制备好的硫化钴 CoS2,导电碳 super-P,粘接剂 PTFE(60 wt%水分散液)以 6:3:1 质量比并配以适量乙醇混合成浆,充分搅拌至其分散均匀,之后不断研磨成薄膜,裁剪成 1.5 cm 直径圆片若干,于 80℃下真空干燥过夜。所得的电极片中硫化物的负载量为~3 mg cm-2。Co9S8(优选煅烧 600℃产物,下文将做说明)、CoS 电极的制备同上述步骤。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树良;马先果;葛武杰;刘云花;邓正华;;锂二次电池水性粘合剂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19年12期

2 李强;胡玉;朱雪琴;周家红;黄爱红;;二次电池废料锂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J];江西化工;2018年05期

3 刘清朝;马诗喻;徐吉静;李中军;张新波;;锂-空气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J];化学学报;2017年02期

4 杨彦涛;;锌银二次电池研究及其发展方向[J];船电技术;2015年12期

5 ;镁二次电池材料研究现状[J];新疆有色金属;2016年06期

6 李艳萍;;二次电池电池反应式书写[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7年02期

7 曹飞;;锂晶枝对锂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及改进方法讨论[J];科技风;2013年09期

8 王华丽;白莹;陈实;吴锋;吴川;;室温铝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J];化学进展;2013年08期

9 石春梅;曾小勤;常建卫;努丽燕娜;丁文江;;镁二次电池的研究现状[J];电源技术;2010年09期

10 葛亚军;;废二次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锐;黄永鑫;陈人杰;吴锋;;基于多电子反应机制的高比能二次电池[A];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6年

2 孔令龙;张泽;明德;刘胜;李国然;高学平;;一种新型生物碳作为中间层用于锂硫二次电池[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陈妍;郁亚娟;;典型二次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与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4 王久林;;锂硫二次电池中的安全性及相关问题——我们解决的策略[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5 吴锋;李丽;;电动车用高功率二次电池研究进展[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黄震雷;应皆荣;孙莞柠;任建国;高剑;姜长印;;锂二次电池金属硫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孙莞柠;应皆荣;黄震雷;任建国;高剑;姜长印;;锂二次电池有机硫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吴娜;张长欢;杨振中;姚胡蓉;殷雅侠;谷林;郭玉国;;镁锂共脱嵌提高镁二次电池用大尺寸钛酸锂动力学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9 雷宝;陈鹏;李国然;高学平;;基于氢能产生/利用的光充二次电池[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0 沈旺;王丽娜;杨军;王久林;;锂硫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笑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高比能锂金属负极保护方面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2 张文毓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镁二次电池将成为未来新能源首选[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6年

3 胡文;973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研究有新进展[N];科技日报;2003年

4 柳宁;环宇:力争跨入国际二次电池产业前列[N];中国电子报;2007年

5 杨秋穗;深圳二次电池产业要达400亿[N];广东科技报;2007年

6 李丽静;河南打造二次电池产业基地[N];中国工业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李勇;时代万恒转型二次电池制造 传统贸易营收占比75%被舍弃[N];证券日报;2018年

8 钟信;软包装液态锂离子 二次电池技术问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9 记者 郝丽萍;深圳锂电终结日企一统天下格局[N];深圳商报;2007年

10 立冬;青海三工镁业拟建年产200万只镁基二次电池战生产线[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立超;高容量富锂/钠型二次电池正极材料表界面/体相的相调控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2 何会兵;锰基层状氧化物作为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3 赵庆;金属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硫、碘、碳氧盐)的室温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7年

4 郭峰;锂—碳复合材料作为锂二次电池负极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李晓伟;离子液体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的设计、制备及其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王华丽;室温铝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赵赢营;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结构设计合成及其在钠/镁二次电池中的储能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8 孟媛;新型镁基二次电池的设计与电化学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邓凌峰;锂二次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任丽;化学氧化法聚吡咯复合材料及其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娜;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9年

2 陈庆安;硫化钴用作铝离子二次电池正极的探索与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3 王宏刚;纳米结构设计在新型二次电池金属负极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4 梁凤;空间分离的双碳材料在金属锂负极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9年

5 潘海丽;水系锌锰二次电池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6 周军华;VS_2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在二次电池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8年

7 李卓;新型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FeS_2和MgMnSiO_4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8年

8 李佩容;碱金属-硫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的优化探索[D];苏州大学;2018年

9 钱峰;锂硫二次电池循环性能改善方法的探索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10 夏爽;有机溶剂对铝二次电池离子液体电解液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19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19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3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