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含卟啉基元聚合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形貌调控及三元共混体系研究
【图文】:
量急速增长同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之间的矛盾和短时期内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人类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唯一根本性途径便是寻找廉价易得、高效清洁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将传统化石能源取而代之,太阳能因具有广泛分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便成为了最佳选择。当前人类对太阳能的开发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太阳能电池能实现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并加以利用,所以是一种最方便直接的方式,数十年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和研究投入。初期,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无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后发展为多晶硅,光电转换效率得到了一定提升,并已应用于商业化生产。除此之外,目前研究开发较多的太阳能电池还包括无机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等。虽然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工业污染大等问题,所以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仍不是十分理想。相比之下,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可设计的材料分子结构,质量轻,易制备,,且可制成柔性或半透明器件等优点,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且发展非常迅速,光电转换效率不断得到突破[1]。
图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分类图中(a)结构为单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为单一的有机半导体材料,该结构由于两极之间电场强度不足以驱动电荷分离和传输,所以光电转换效率低于0.1%;(b)结构为双层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给受体材料分为上下两层夹于两极之间,给受体接触面的激子能克服束缚能形成电荷分离,但分离效率低且淬灭过多,所以器件效率偏低;(c)结构为目前普遍采纳的本体异质结结构,该结构活性层内部给受体材料得到充分混合,形成了纳米级的互穿网络,极大地增加了给受体接触面的面积,从而提高激子分离和电荷传输效率,使器件性能大幅提升,且由于制备工艺简单,已被广泛利用;(d)结构是基于本体异质结结构的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是在两个或多个本体异质结活性层中间加入连接层构成串联或并联结构的器件,该结构最明显的优点是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使器件效率得到提升,缺点是制作工艺复杂。1.2.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物理学基本原理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83.2;TM9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科学家研获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9年11期
2 田禾;;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望商品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2年01期
3 ;我国科学家研获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J];浙江化工;2019年11期
4 陈立桅;;通过分子结构调控方法实现非富勒烯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绿色溶剂中的应用[J];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12期
5 ;德国开发基于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智能太阳镜[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年15期
6 黄辉;;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应用及展望[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7年06期
7 李昂;;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新进展[J];电子世界;2018年06期
8 ;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8年05期
9 拉迪娅;;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及工作方式分析(英文)[J];现代盐化工;2018年03期
10 ;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J];浙江化工;201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博宇;陆恒;占肖卫;;基于十一并稠环电子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C];2018年
2 胡拯豪;张福俊;安桥石;;基于二元器件互补的光伏参数制备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C];2018年
3 高亮;张志国;李永舫;;基于给受体吸收互补的高效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4 童金辉;熊思醒;毛霖;周印华;;柔性多结有机太阳能电池:高电压及大面积化[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5 张有丹;张浩力;;并五苯衍生物的单线态裂分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高兴宇;杨迎国;季庚午;郑官豪杰;;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中的同步辐射表征及其构效关系研究[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孙倩倩;张福俊;张苗;;通过极性溶剂浸润的方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Zhengguo Xiao;Qingfeng Dong;Wenjing Tian;Hui Huang;Jinsong Huang;;极性小分子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英文)[A];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苗;张福俊;;两步倒置处理协同三元策略制备高效率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0 石慧;夏若曦;孙辰;肖经洋;吴志鸿;黄飞;叶轩立;曹镛;;基于界面工程及光学调控的高效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玉松 通讯员 吴军辉;17.3%! 中国科学家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N];科技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张晶晶 通讯员 吴军辉;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世界之“最”诞生记[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记者 刘晓倩;兰州大学等揭示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设计思路[N];中国科学报;2019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辛雨;有机太阳能电池进化出“新物种”[N];中国科学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本报通讯员 吴军辉;我科学家研获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N];光明日报;2019年
6 记者 刘霞;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创纪录[N];科技日报;2018年
7 记者 陈建强 刘茜 通讯员 吴军辉;我科学家刷新有机太阳能电池转化光电率最高纪录[N];光明日报;2018年
8 通讯员 吴军辉 记者 冯国梧;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达12.7%[N];科技日报;2016年
9 记者 邱登科;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大幅提高[N];民营经济报;2016年
10 华凌;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增效50%[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莎;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器件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2 Danish Khan;碳纳米管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3 马丹阳;有机太阳能电池小分子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4 毛霖;大面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与毛笔印刷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5 梁铨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6 秦云朋;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聚合物光伏电池器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7 刘晓凤;基于三蝶烯和傒二酰亚胺构筑新型三维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8 张馨元;纳米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9 王文艳;基于金属银纳米结构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10 苗洋;具有N型大π共轭结构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翔;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阴极界面自组装以及光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2 孔骁;高效三元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冯耕;活性层处理工艺对基于(tbt)_2Ir(acac)的三元共混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4 李利娟;基于可溶小分子给体的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李馨蕊;基于新型添加剂的高效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袁莹颖;基于TADF材料的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曾艳;反芳香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非富勒烯受体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8年
8 管倩;基于醇溶性阴极界面层的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8年
9 王剑晓;基于双受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10 徐新宇;离子型方酸菁小分子界面修饰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20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20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