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煤基乙炔—电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7-03-24 13:11

  本文关键词:煤基乙炔—电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等离子体热解煤制乙炔工艺为煤的直接转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低碳、清洁、高效的转化途径,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电石法制乙炔的“三废”污染等问题,对推动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等离子试验装置容量的不断扩大,其耗电量高、煤转化率低、余热多、煤渣(主要为焦炭半焦)和驰放气难以处理等潜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等离子体热解煤制乙炔工艺的这些不足,本文提出将乙炔生产化工过程与动力系统耦合构建乙炔-电力多联产系统的策略。首先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等离子气化系统和乙炔净化提纯系统的流程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等离子气化流程和乙炔净化提纯流程进行?平衡分析,并得出两个流程的?流图。根据?平衡计算结果得出:系统总输入?为74368.72MJ·h-1,产品收益?比重为19.03%,内部?总损失比重为9.47%,可回收利用的外部?总损失比重为71.50%。外部?损失中副产蒸汽的?损失仅为3.48%,而煤渣和驰放气的总?损失占输入?的68.02%,是造成系统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分析为多联产系统的设计优化和节能改造指明了正确方向。根据?损失的特点对三种动力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燃煤电厂动力系统最适合与乙炔化工生产过程整合构建乙炔-电力多联产系统。本文以某亚临界燃煤机组为蓝本分别建立了锅炉燃烧系统、锅炉换热面系统、汽轮机与回热系统等动力系统的模拟流程。将等离子装置的容量放大至78 MW后,根据“组分对口、分级转化”和“品位对口、梯级利用”多联产系统集成原则,将子系统耦合建立煤基乙炔-电力多联产系统的模拟流程。实施联产后,电厂发电量可增加112.13 MW,等离子装置煤渣排放减少17.84 t·h-1,驰放气的排放减少8.92 t·h-1,乙炔的当量单位能耗减少22.43 k W·h·kg-1,系统热效率提高9.87%。以乙炔产量为目标函数对系统工艺关键操作参数进行优化并以电能产量为目标函数联产系统的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系统能源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优化模拟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最佳热解气氛为氢气,煤粉的最佳水分含量应小于5%,等离子体反应器的最佳工作压力为1atm,最佳温度区间为2100~3500 K,吸收塔的最佳塔板数为24,甲烷作为煤粉载气时对乙炔产率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得到最佳工艺操作参数后,对联产系统的流程进行优化,简化联产系统流程,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此优化后,等离子反应器的能耗降低约4.62 MW,汽轮机的回热抽汽量减少60.728 t·h-1,发电量增加8.16 MW。利用四种评价准则对联产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得出随着等离子反应器功率的增大,联产系统的热效率、?效率、相对节能率及折合发电效率升高,折合比能耗降低,系统的最佳氢气循环比为18。
【关键词】:等离子反应器 燃煤电厂 煤热解 乙炔 多联产系统 Aspen Plus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221.242;TM6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11-15
  • 1.1.1 等离子热解煤制乙炔工艺的不足11-12
  • 1.1.2 火电产能的过剩和能源结构的调整12-14
  • 1.1.3 煤基乙炔-电多联产系统的提出和优势14-15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5-20
  • 1.2.1 热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的研究进展15-17
  • 1.2.1.1 等离子体制乙炔的热力学研究15-16
  • 1.2.1.2 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的实验研究16-17
  • 1.2.2 多联产系统研究的进展17-20
  • 1.2.2.1 多联产系统的模拟研究18-19
  • 1.2.2.2 多联产系统的集成设计与优化19-20
  • 1.2.2.3 多联产系统的评价准则20
  • 1.3 本文工作内容20-23
  • 第二章 等离子体热解煤制乙炔系统的建模与分析23-43
  • 2.1 等离子体气化工艺流程简介23-24
  • 2.2 等离子气化反应的Aspen Plus建模24-30
  • 2.2.1 等离子气化反应器的建模24-28
  • 2.2.2 乙炔净化提纯流程的建模28-30
  • 2.3 等离子体制乙炔流程的(火用)平衡分析30-41
  • 2.3.1 (火用)分析步骤31
  • 2.3.2 (火用)计算和(火用)平衡模型31-35
  • 2.3.3 系统的(火用)计算结果35-41
  • 2.3.3.1 等离子气化反应流程(火用)计算结果35-37
  • 2.3.3.2 乙炔净化提纯流程(火用)计算结果37-41
  • 2.4 联产动力系统的选型41-42
  • 2.5 小结42-43
  • 第三章 乙炔-电力多联产系统的建模与分析43-55
  • 3.1 电厂动力系统Aspen Plus建模43-51
  • 3.1.1 燃煤锅炉的建模43-48
  • 3.1.1.1 锅炉燃烧系统的建模44-45
  • 3.1.1.2 锅炉受热面的建模45-47
  • 3.1.1.3 Aspen Plus物性方法的选择47
  • 3.1.1.4 锅炉模拟结果47-48
  • 3.1.2 汽轮机与回热系统Aspen建模48-51
  • 3.1.2.1 主要模块的选择49-50
  • 3.1.2.2 汽轮机模拟结果50-51
  • 3.2 乙炔和电多联产系统的耦合51-53
  • 3.3 小结53-55
  • 第四章 乙炔-电力多联产系统的优化与评价55-73
  • 4.1 等离子气化单元关键操作参数的优化55-63
  • 4.1.1 热解气氛对乙炔产率的影响55-57
  • 4.1.2 煤粉的水分含量对乙炔产率的影响57-59
  • 4.1.3 甲烷作载气对乙炔产率的影响59-60
  • 4.1.4 气化压力对乙炔产率的影响60-61
  • 4.1.5 气化温度对乙炔产率的影响61-62
  • 4.1.6 吸收塔塔板数对乙炔产率的影响62-63
  • 4.2 多联产系统流程的优化63-65
  • 4.3 多联产系统的性能评价65-70
  • 4.4 小结70-7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3-75
  • 5.1 本文主要结论73-74
  • 5.2 煤基乙炔-电力多联产系统的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8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浩楣;;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8期

2 金红光,高林,郑丹星,刘泽龙,林汝谋,蔡睿贤;煤基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3 倪维斗,李政;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J];节能与环保;2001年05期

4 武晋强;利用鲁奇技术发展煤化工多联产系统[J];煤化工;2002年04期

5 武晋强;利用鲁奇技术发展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续)[J];煤化工;2002年05期

6 倪维斗,李政,江华;煤基多联产系统(化工过程-动力装置)的分析[J];煤炭转化;2003年04期

7 林汝谋;金红光;高林;;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其集成优化机理[J];热能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8 唐宏青;;发展中的现代煤化工多联产[J];煤化工;2006年04期

9 周丽;胡晓;胡山鹰;金涌;;基于煤气化多联产的生态工业系统探讨[J];现代化工;2007年S1期

10 李刚;韩梅;;兖矿集团煤基多联产系统规划简介[J];山东煤炭科技;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晓迅;;以“煤催化热分解—煤焦气化耦合技术”为核心的煤炭多联产系统[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邀请报告[C];2006年

2 徐钢;李洪强;韩巍;金红光;;天然气基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周丽;胡晓;胡山鹰;金涌;;基于煤气化多联产的生态工业系统探讨[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倪维斗;;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A];《中国的绿色的发展道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晋国栋;杨宁;姚建中;李静海;;煤炭多联产系统气化炉流场数值模拟[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6 王五一;;煤热解多联产技术用于新疆伊犁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建议方案说明[A];‘十二五’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及节能减排技术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新忠;多联产 煤炭清洁利用的必然选择[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倪维斗 郑洪_";中国能源战略:大力发展多联产和核电[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记者 蔡波;生态上海 一首绿岛小夜曲[N];上海科技报;2006年

4 记者 耿挺;推动“洁净煤电”上海责无旁货[N];上海科技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星宙 陆文辉;长期能源短缺求解 煤气化多联产待推[N];中国电力报;2006年

6 王红;推进洁净煤产业化 发展多联产空间大[N];中国化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杨忠阳 实习生 曾妮;低碳经济的希望工程[N];经济日报;2010年

8 王乐意;双气头多联产示范工程启动[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胡学萃;IGCC多联产应打破行业界限[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石新忠;多联产格局将延伸山西煤化工产业链[N];中国环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现勇;煤基多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过程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高林;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王志方;天然气制乙炔工艺的氢能利用与多联产系统[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4 陈斌;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曹文;天然气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6 张健峗;基于能量与物质利用分析的多联产系统优化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7 郝艳红;煤基多联产系统的,

本文编号:265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5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9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