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中空纳米结构金属硫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15 03:4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因其有限的理论能量密度和高的成本已难以满足大规模储能系统及电动装置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基于多电子氧化还原转化反应机理的锂硫电池(Li-S)因具备更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 mA h g~(-1))和比能量(2500 Wh kg~(-1)),被公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新一代锂离子二次电池。此外,硫还具有在自然界储量丰富、价廉、无毒无污染等特点。然而Li-S电池的实际应用仍遭受着诸多限制。硫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是改善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常用技术手段。其中,中空纳米结构的硫主体因具备大的内部空间不仅能提高硫的载量,还能有效的缓解体积膨胀,同时也能物理限域多硫离子而备受关注;极性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硫主体对多硫离子有强的化学吸附且能催化其转化在Li-S电池中的应用优势日益显现。本文首先探究了Ni、Co原子共掺杂的MoS_2超薄纳米片构筑的纳米中空立方盒(Ni-Co-MoS_2-HCBs)的可控合成,并通过熔融扩散负载活性物质硫得到S/Ni-Co-MoS_2研究其对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其次,利用ZIF-67为自模板原位制备了硫化钴(CoS)中空多面体,并在其表面生长二硫化钼(MoS_2)超薄纳米片,最终制备了双层硫化物的中空纳米多面体(CoS@MoS_2-HPDs),且通过熔融扩散结合气相载硫的方法负载硫得到的S/CoS@MoS_2作为正极应用于Li-S电池。两种主体材料的制备皆为简单的溶剂热反应过程,无需后续的高温焙烧处理,节省了能耗和时间。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1)以普鲁士蓝类似物(Ni-Co-PBA)为自模板,制备一种Ni、Co原子共掺杂的MoS_2超薄纳米片构筑的纳米中空立方盒(Ni-Co-MoS_2-HCBs),及不使用模板合成二硫化钼纳米片(MoS_2-NSs)。然后,利用传统的熔融扩散方法并做表面吹扫的载硫方法制备了复合硫正极材料(S/Ni-Co-MoS_2),并研究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结果表明,Ni-Co-MoS_2-HCBs比MoS_2-NSs对多硫离子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在相近的硫负载量下,CV和充放电测试结果均表明S/Ni-Co-MoS_2比S/MoS_2有更小的电化学极化,更快的反应动力学,主要归功于极性的Ni,Co原子掺杂的MoS_2化学吸附多硫离子以及中空纳米盒空间限域多硫离子的双重作用。(2)利用柯肯达尔效应牺牲自模板ZIF-67的方法原位制备了硫化钴(CoS)中空多面体,随后,在其表面生长二硫化钼(MoS_2)超薄纳米片,从而合成了CoS@MoS_2双层硫化物的中空纳米多面体。而后,探究了不同的载硫方法,以优选出最好的载硫条件即熔融扩散后气相载硫的方式负载活性物质硫得S/CoS@MoS_2,并将其用作正极测试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0.1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95.1 mAh g~(-1),100个循环内的库伦效率99%,0.5 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67.9 mAh g~(-1),200个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保持为392.2 mAh g~(-1),容量的保持率为69%,平均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为0.15%,库伦效率在100%左右,较低的平均每圈的容量衰减率和高的库伦效率表明S/CoS@MoS_2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是得益于双层极性硫化物协同作用于极性多硫离子,以及中空纳米结构对其物理限域的多重作用。
【图文】:

柱状图,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电池


图 1.1 锂硫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分布柱状图[1]锂-硫电池(Li-S)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储能技术,,有望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成高能储能系统。它具有远高于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11-15],约是其 5 倍。式的电池之间的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能量存储机制(工作原理)不一样。锂离

充放电曲线,电化学特征,电池,工作原理


图 1.2 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电化学特征[26]) 基于嵌入反应(左) 的锂离子电池和转换反应(右)的锂硫电池(b)不同状态下不同硫含量样品的理想充放电曲线[21];(c) 多硫离子的溶解和穿梭效应[25]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2;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型;;复杂空心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能源储存和转化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07期

2 付伯艳;谢汉文;;氧化亚锡晶体的可控合成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6年09期

3 高立波;张强;李俊漾;海振银;徐宏妍;薛晨阳;;不同形貌四氧化三钴可控合成进展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4年01期

4 陈志范;赵宏滨;张久俊;徐甲强;;铱镍纳米颗粒修饰的花状钴酸镍:其可控合成以及对于氧析出反应的电化学活性增强(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7年02期

5 顾忠伟;;肽类树状大分子的可控合成、选择性功能化与生物医学功能构筑[J];中国材料进展;2015年03期

6 汤睿;李平;;分级结构纳米氧化铝的可控合成及应用[J];化学进展;2012年Z1期

7 高唐;姜光临;赵婷;胡亭钇;;非球形中空铜的硫化物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J];南方农机;2018年17期

8 朱清;周幸福;;不同形貌的TiO_2微球可控合成与机理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08期

9 杨晓燕;郭惠蓉;张广维;李盛彪;赖文勇;黄维;;催化转移缩聚在可控合成共轭聚合物中的应用[J];高分子学报;2014年05期

10 卢雪峰;李奇;冯锦先;方萍萍;卢锡洪;刘鹏;李高仁;童叶翔;;纳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有效设计与可控合成[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树峰;贾亚伟;;在凝胶中实现不同形状的纳米金的可控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徐正;;有机微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和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胡海良;刘阳;康振辉;;多酸基金属-有机簇合物的可控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袁金颖;隋晓锋;李上富;袁伟忠;范海林;康燕;蔡志楠;;新型纤维素基梳形共聚物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王祖民;齐健;于然波;;金/氧化铈纳米管的可控合成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八分会: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C];2016年

6 陈风华;马玉荣;齐利民;;水溶液中鸟嘌呤晶体的可控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七分会:无机化学前沿[C];2016年

7 吕建平;邱龙臻;瞿保钧;;不同形貌纳米氢氧化镁的可控合成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黄小勇;;稀土上转换纳米晶可控合成与光谱调控[A];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9 王春刚;刘海艳;;可控合成兼具荧光和磁性的核壳和蛋黄-蛋壳结构纳米粒子及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光敏;;形貌及孔结构可控合成互连孔碳球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黄辛;华东理工等 水溶性低维材料合成与应用获突破[N];中国科学报;2018年

2 李梅;山西煤化所纳米碳化硅煤洁净转化成果获奖[N];中国化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荆强;铯铅卤钙钛矿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稳定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何桂丽;碳点的可控合成、荧光机理及传感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3 耿洪波;纳米结构氧化物以及硫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可控合成[D];苏州大学;2017年

4 何昕;Ⅺ族金属簇合物的可控合成、性能及反应转化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5 方立城(Tommy Fang);转换型高分子分散剂的可控合成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7年

6 么艳彩;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原子尺度调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7 葛婧捷;贵金属原子精度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8 郁彩艳;高效率荧光碳点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9 毛俊杰;铂、钌基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10 张阳;基于过氧化钛体系钛基功能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营明;基于偶氮苯四酸的发光多孔配合物的可控合成与性质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2 马宏彬;不同铜铁比Cu-Fe-O复合物的形貌可控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3 杜果;动态模板法可控合成多级孔结构硅、碳微球及应用[D];湖南工业大学;2019年

4 孙丹;中空纳米结构金属硫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D];济南大学;2019年

5 朱付萍;铋掺杂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8年

6 刘志芬;酶催化用于高分子的可控合成及生物点击修饰[D];上海大学;2018年

7 焦光华;过渡金属磷化合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8 郝慧;金银双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以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8年

9 兰华;磷酸铌的可控合成及其作为储能材料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8年

10 陈赛赛;二元金/银基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方面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4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64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