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8:28
【摘要】:相比于商用基于液体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电池近年来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安全性能而成为研究热点。这主要得益于无机材料构成的固体电解质具有不燃烧、电化学窗口宽的优势。全固态锂电池的概念虽由来已久,但其走向实际应用还面临着诸多科学技术难题。近来报道的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LLZO)由于对金属锂稳定、室温的锂离子电导率较高和电化学窗口较宽为全固态锂电池的开发提供了基础。然而在构建基于LLZO全固态锂电池时还有以下困难:i)获得稳定LLZO立方相合成困难,且陶瓷的晶界电阻较大;ii)电极材料与LLZO固体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问题制约高性能电池的开发。本论文以制备高离子电导率的LLZO固体电解质为基础,采用薄膜手段对负极与LLZO固体电解质间的兼容性和界面特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元素掺杂的方法制备了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LLZO固体电解质。通过调节W元素的含量掺杂改性LLZO固体电解质,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Li_(7-2x)La_3Zr_(2-x)W_xO_(12)(LLZWO)陶瓷电解质。研究发现,掺杂元素W的引入有助于稳定LLZO固体电解质石榴石立方相结构。SEM断面观察表明,热压烧结有助陶瓷晶粒紧密接触,减少气孔,提高致密度。当W掺杂量X=0.4时,Li_(6.2)La_3Zr_(1.6)W_(0.4)O_(12)陶瓷电解质总离子电导率最高达到8.73×10~(-4) S·cm~(-1)。恒压直流极化测得LLZWO陶瓷电解质的电子电导率均比离子电导率要低三个数量级。循环伏安测试LLZWO陶瓷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大于5 V。另外,通过Ta元素掺杂制备了致密度为99.5%,离子电导率为1.01×10~(-3) S·cm~(-1)的Li_(6.4)La_3Zr_(1.4)Ta_(0.6)O_(12)陶瓷电解质。(2)为了研究硅负极与LLZTO陶瓷电解质的界面特性,通过磁控溅射在LLZTO陶瓷电解质上生长非晶硅薄膜,构建Li/LLZTO/Si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研究发现硅负极薄膜的厚度对Li/LLZTO/Si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循环性能有很大影响。当硅负极薄膜的厚度小于180 nm时,硅负极薄膜在充放电过程中可以与LLZTO陶瓷电解质始终保持良好接触,100次循环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在85%以上。当硅负极薄膜的厚度大于300 nm时,100次循环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77%。当硅负极薄膜的厚度在900 nm时,固态电池只能循环几次,原因是由于界面处硅负极薄膜剧烈的体积变化。将硅负极应用于Si/LLZTO/LFP固态全电池可以在室温下稳定工作,电池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20 mAh g~(-1),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2%。(3)为了研究锗负极与LLZTO陶瓷电解质的界面特性,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LLZTO陶瓷电解质上生长锗负极薄膜,构建Li/LLZTO/Ge全固态薄膜锂电池。该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容量衰减严重,原因是由于体积变化导致的电极/固体电解质界面恶化。通过在Ge与LLZTO之间加入Au中间修饰层,提高了Li/LLZTO/Ge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电池性能。其中对50 nm的锗负极薄膜效果明显,5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从28%提高到90%,原因是Au中间修饰层提供了更好的接触。但是当锗负极薄膜厚度增加时,在巨大的体积变化下Au中间修饰层的作用有限。(4)基于两相界面的缺陷化学,从热力学基础角度讨论了空间电荷层产生的原理,评述了典型导电体系中存在的空间电荷层效应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固态电池中的空间电荷层效应以及相关的表征方法。
【图文】:

XRD图谱,固体电解质,粉体,XRD图谱


图 3.1 LLZWO 固体电解质粉体的 XRD图谱Fig. 3.1 XRD pattern of LLZWO power固相合成的 LLZWO 固体电解质粉体通过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分布测试过程中,粉体在无水乙醇中超声分散。图 3.2 为不同 W 含量的 LLZW电解质粉体的粒径分布图。所有的粉体都呈现单峰分布。从 X=0.0 到 0ZWO固体电解质粉体的 D50依次为 12.5μm、10.6μm、9.4μm、9.9μm、9 9.7μm。从粒径分布的结果看,未掺杂的 LLZO 粉体的粒径比 W 掺ZWO 粉体要稍微大一些。而不同 W 含量的 LLZWO 粉体之间的粒径大,,W含量与 LLZWO粉体粒径大小的关系不是十分明显。

粒径分布,固体电解质,粉体,粒径分布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35图 3.2 LLZWO固体电解质粉体的粒径分布图:(a)X=0.0;(b)X=0.1;(c)X=0.2;(d)X=0.3;(e)X=0.4;(f)X=0.5Fig. 3.2 Partice size distribution of LLZWO powder: (a)X=0.0; (b) X=0.1; (c) X=0.2; (d) X=0.3;(e) x=0.4; (f) X=0.5固相合成的 LLZWO 固体电解质粉体 SEM 照片如图 3.3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 LLZWO 粉体颗粒比较完整,粒径大小约 10 μm,呈不规则的多面体。未掺杂 W的 LLZO粉体颗粒大小稍大于其他 W掺杂的 LLZWO粉体,这与粒径测试结果相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丽露;戚兴国;邵元骏;潘都;白莹;胡勇胜;李泓;陈立泉;;钠离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7年05期

2 史明;周会珠;戴磊;李跃华;王岭;;阳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3 张硕;;传说中的2016电池技术突破[J];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7年01期

4 周矗;李合琴;乔恺;张静;唐琼;;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现状[J];新材料产业;2014年03期

5 王红勤;王太斌;杨健;冯涛;夏金峰;杨修春;;表面粗糙度对氧化锆固体电解质电性能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3年02期

6 陈梅;;日本开发出高电导率固体电解质材料[J];电源技术;2011年10期

7 王海霞,蒋凯,郑立庆,杨林,孟健,任玉芳,苏锵;掺杂镓酸镧基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稀土学报;2003年06期

8 宁宏;有机固体电解质铝电解电容器[J];电子质量;2001年06期

9 赵莹歆,刘昌炎;一种新型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性的研究[J];电化学;1999年01期

10 黄克勤,夏玉华,吴卫江,刘庆国;用于测定钢液低氧含量的双层固体电解质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晓雄;姚霞银;陈少杰;刘高瞻;姚丽丽;;高电导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及应用研究[A];2017年锂硫电池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7年

2 王岭;;固体电解质基高温电化学气体传感器[A];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会暨第一届固态离子学青年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3 邱志军;陈万超;陈晓添;许晓雄;;全固态锂电池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赵芳;龚江宏;李英;;ZrO_2-CaF_2-Y_2O_3系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杨固长;崔益秀;;锂离子无机固体电解质及在电池中的应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郭向欣;赵宁;李忆秋;;固体电解质与固态二次锂电池[A];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6年

7 张隆;杨坤;;高性能硫族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查少武;高建峰;陈西林;彭定坤;孟广耀;;镓酸镧基固体电解质的凝胶浇注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王世伟;马建丽;;显微结构对氧化锆固体电解质氧敏性能的影响[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兴江;吴学领;王春花;宗海;桑林;;采用固体电解质的锂电池[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毛黎;美首次开发出纳米固体电解质[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仕刚;固体电解质及固态锂电池基础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2 贺明辉;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的性能优化及其固态电池界面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3 陈骋;基于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4 严旭丰;超薄锂镧锆氧固体电解质薄膜的制备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5 吴木生;固体电解质材料Li_3OCl的基本物理特性及离子输运动力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6 刘丽露;钠离子固体电解质及固态钠电池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7 孟庆森;固体电解质陶瓷(玻璃)与金属的场致扩散连接结合机理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2年

8 韩元山;LaF_3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在气体传感器上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4年

9 刘大凡;新型含氟磺酰亚胺锂盐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梁广川;燃料电池中温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D];天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金泽;固体电解质界面及相结构的核磁共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光明;Li_7La_3Zr_2O_(12)型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空气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董立山;Fe-Al-O熔体中氧元素迁移的电化学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8年

4 史茂雷;助熔剂B_2O_3增强型LATP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5 胡智超;新型锂离子陶瓷电解质的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6 刘明珠;锂电池用新型聚硅氧烷基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7 杨浩;有机体系锂氧电池固体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8 徐唱;NASICON型LiM_2(PO_4)_3(M=Zr/Hf)固体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

9 胡宏波;利用ZrO_2(Y_2O_3)固体电解质研究CaCl_2-NaCl-Fe_2O_3熔盐中Fe~(3+)电化学行为[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10 刘京京;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8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68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5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