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集成固态锂空气电池的构筑及界面调控

发布时间:2020-06-05 07:50
【摘要】:在环保和低碳的双重诉求下,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其中电动汽车作为一类重要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新能源汽车发展有两个问题:续航里程和安全问题。后锂电池中的锂空气电池采用比容量大、可逆电位低的金属锂作为负极,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具有高达11430 Wh kg~(-1)的理论能量密度(不含氧气)。相比传统液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不含易燃、易挥发组分可以大幅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因此,固态锂空气电池有望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动力储能电芯。然而,固态锂空气电池仍面临许多问题,如锂金属和固态电解质的化学稳定性差、界面阻抗大、电池成型技术要求高且一致性差等,本课题以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材料和锂空气电池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固固态界面的兼容性和固态电池的一体化集成做了相关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以铵基离子液体的阳离子与固体电解质和碳空气正极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为基础,将离子液体电解液(ILE)分别在Li_(6.40)La_3Zr_(1.40)Ta_(0.60)O_(12)(LLZTO)纳米颗粒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固化和凝胶化,得到了LLZTO@ILE准固态电解质薄膜和MWCNTs-LLZTO/ILE凝胶正极薄膜。继而发展出辊压成型的方法,通过准固态电解质与凝胶正极的界面集成,实现集成准固态锂氧气电池的构筑。制备的准固态电解质具有高达1.71×10~(-3) S cm~(-1)(60℃)的离子电导率,0.56的锂离子迁移数以及~4.8 V的宽电化学窗口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凝胶正极与准固态电解质优良的兼容性使准固态Li-O_2电池在60℃和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具有低的界面阻抗(~87Ωcm~2)、低充电极化(0.44 V)、优异的可逆循环性能(稳定循环70圈)以及相当高的电能效率(70%)的特点。这些结果表明基于离子液体中阳离子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界面集成可能是解决固态储能装置中固-固界面问题的有效方法。(2)以Li_2O液相烧结制备的高致密LLZTO流延片固体电解质为基础,通过脉冲激光沉积氧化镍(NiO)的锂负极/电解质固固界面调控和LAGP电解质支撑的高效氧正极设计,实现集成全固态锂空气电池的构筑。制备的~200μm厚的LLZTO流延片具有高达99%致密度、5.2×10~(-4) S cm~(-1)室温离子电导率、并且与锂金属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高。脉冲激光沉积50 nm的NiO层与锂金属发生转化反应后生成的Ni/Li_2O的交联复合材料降低了Li/LLZTO界面阻抗(从2250Ωcm~2至275Ωcm~2),提高了锂沉积-剥离过程中的界面稳定性,即Li/NiO-LLZTO-NiO/Li对称电池高达0.8 mA cm~(-2)临界电流密度与长达400 h的稳定循环。采用PMMA:LAGP重量比为1:2的模板法制备出来的多孔支撑体的孔隙率更高,更利于活性碳材料的负载和固态锂空气电池比能量密度的提高。在LLZTO流延片的基础上,经过界面调控、多孔氧正极构筑组装的Li/NiO-LLZTO/LAGP-C全固态锂空气电池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为实现二次锂氧气电池直接在空气中运行奠定初步基础。
【图文】:

储能电池,比能量,电动车,电化学


集成固态锂空气电池的构筑及界面调控不存在易燃和漏液等问题,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循没有其它物质扩散到电极表面并在电极表面进行电荷转移效地抑制副反应,提高了固态电池的耐久性;固态电解质具有更宽的电化学窗口和机械强度,可以与高电极兼容,使固态电池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固态电池中不存在浓差极化,因而可在大电流条件下工作。述,开发更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固态锂空气电池具有重

示意图,空气电池,锂金属,锂离子导体


第一章 绪论:2Li + (1/2)O2+H2O → 2LiOH (碱性溶液) …2Li + (1/2)O2+ 2H+→ 2Li++ H2O (酸性溶液) …了避免锂金属与水发生剧烈氧化还原反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与子导体保护锂金属。水系锂空气电池不存在有机体系中反应产物堵问题,但在保护锂负极的锂离子导体稳定性问题上目前还没有得到比如锂离子导体与锂金属的稳定性和其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沈玉婷;伍敏萍;屈健强;周武艺;董先明;;废旧聚甲醛/改性竹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6年12期

2 李新功;郑霞;吴义强;胡云初;;界面调控对聚乳酸/竹纤维复合材料热性能及动态热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2年10期

3 吴义强;李新功;左迎峰;李贤军;卿彦;张新荔;;农林剩余物无机人造板研究进展[J];林业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4 刘猛;李顺;白书欣;赵恂;熊德赣;;SiC_p/Cu电子封装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顾春晖;贾传成;郭雪峰;;基于内发射选择性遂穿原理的太阳能电池[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2 王生杰;杜明轩;蔡庆伟;部勇;徐海;;短肽诱导的二氧化硅仿生合成及结构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三分会)[C];2015年

3 孟庆波;李冬梅;罗艳红;;界面调控与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5分会:有机光伏[C];2014年

4 魏志祥;;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微相结构表征与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5分会:有机光伏[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范桂侠;钛铁矿絮团浮选的界面调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杨凯杰;石墨烯基吸附—膜分离材料的构建、结构调控及其污染控制应用[D];浙江大学;2018年

3 李许静;界面状态对铁磁薄膜自旋相关输运性及磁性影响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林沛;ZnO纳米器件性能的力光电多场耦合调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林美华;四面体DNA纳米结构探针设计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陆盛楠;一维ZnO纳米材料压电电子学效应及其应用基础[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7 张晓伟;铜系复合催化剂的界面调控与功能组装[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康宁;集成固态锂空气电池的构筑及界面调控[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9年

2 杨华丰;碳纳米管与贵金属的相互作用及其界面性质的理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3 姜璐璐;胆甾相液晶材料/荧光材料掺杂对有机光伏器件性能影响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施海龙;多壁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制备及界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97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697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