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层状结构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00:26
【摘要】:层状钒氧基化合物材料在储能、节能、催化、光电开关以及传感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和应用前景。本论文以层状五氧化二钒及钒青铜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合适的化学制备方法合成了五氧化二钒多级纳米结构及不同种类、形貌的钒青铜,考察了所得层状钒氧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探讨钒氧基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形貌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溶剂热和热处理结合的方法,通过调节溶剂热的反应时间,实现了形貌各异的由小颗粒组成的V_2O_5多级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在溶剂热反应过程中,产物形貌随时间发生改变是由于发生了奥斯瓦尔德熟化过程。由于V_2O_5多级纳米结构材料稳定性高、有利于电荷传递,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展现出较高的放电比容量(276.3 mAh/g)、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120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8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8.31%。2.以偏钒酸铵和甲酸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方砖状的新型铵钒青铜。对新相进行表征分析得出化学式为(NH_4)_(0.6)V_2O_5,并对(NH_4)_(0.6)V_2O_5的形成过程和合成条件进行了探讨,得出(NH_4)_(0.6)V_2O_5是NH_4V_4O_(10)和VO_2(D)的中间相。将方砖状的(NH_4)_(0.6)V_2O_5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相铵钒青铜在有机电解液中对Li~+脱嵌可逆,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280.2 mAh/g)。3.以偏钒酸铵和硼氢化锂四氢呋喃溶液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片状的铵钒青铜(NH_4)_(0.6)V_2O_5。与以甲酸为还原剂相比,以硼氢化锂溶液为还原剂的水热合成温度较低,并且所合成铵钒青铜的形貌较小。同时,片状(NH_4)_(0.6)V_2O_5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优于方砖状的(NH_4)_(0.6)V_2O_5。此外,为了探索新相铵钒青铜(NH_4)_(0.6)V_2O_5的其他应用,通过调节真空度和退火温度,将片状的(NH_4)_(0.6)V_2O_5转换成了具有孔隙结构的纯相VO_2(M),两相转变是由于(NH_4)_(0.6)V_2O_5受热分解产生NH_3,随后NH_3将V~(5+)还原成V~(4+)。所得VO_2(M)粉体制成的薄膜具有好的热致变色性能,在2500 nm波长处的红外调节率为56.6%,可见光透过率可达27.89%。4.以五氧化二钒和硝酸镁水合物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方块状的镁钒青铜σ-Mg_(0.25)V_2O_5·H_2O。对方块状的σ-Mg_(0.25)V_2O_5·H_2O的储锂性能进行了研究,由于层间的结晶水扩大了层间距,拓宽锂离子扩散通道以及二价Mg~(2+)与氧形成较强的离子键,将相邻层更好的连接起来,因此,所制备的镁钒青铜电极展现出高的放电比容量(294.2 m Ah/g)以及在高电流密度下稳定的循环性能。在电流密度为800 mA/g时,循环400次后,平均每次循环衰减率仅为0.053%。5.以五氧化二钒和硝酸钙水合物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钙钒青铜δ-Ca_(0.24)V_2O_5·H_2O纳米棒。通过真空退火处理,将δ-Ca_(0.24)V_2O_5·H_2O转变成了纯相的β-Ca_(0.24)V_2O_5·H_2O。两种钙钒青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均表现出高的放电比容量,好的倍率性能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与水合钒青铜相比,虽然β-Ca_(0.24)V_2O_5·H_2O纳米棒比容量相对较低,但展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在50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平均每次循环衰减率仅为0.035%),归因于两者晶体结构存在差异。此外,对两种钙钒青铜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δ-Ca_(0.24)V_2O_5·H_2O电极在第一次循环后会转变成β相,归因于锂离子在嵌入和脱出过程中导致了晶体滑移,而β-Ca_(0.24)V_2O_5在循环过程中结构保持不变,得益于其稳固的隧道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2

【图文】:

层状化合物,结构示意图,范德华力,高岭石


图 1.1 无机层状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Fig. 1.1 Schematic structure of the inorganic layered compounds板骨架分别带负电荷、正电荷及呈电中性。性层状化合物化合物的层板骨架是电中性的,层与层之间靠范德华力相互作2O5、TiS2、高岭石等。如图 1.2 所示,高岭石是由硅氧四面体和体连接形成的单元层板靠范德华力和氢键相互作用沿 c 轴堆垛

结构示意图,皂石,无机磷酸盐,硅氧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图 1.2 高岭石晶体结构示意图[10]Fig. 1.2 Schematic structure of kaolinite[10]状化合物层板主体带负电,与层间的阳离子或中性分表性的有蒙脱土、皂石、无机磷酸盐、过渡土的晶体结构,,每个层板是由两个硅氧四面层间则是游离的 Na+,Ca2+等金属阳离子[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宜;;用改性粘接剂试制矿棉板[J];建材工业信息;1987年15期

2 修璐;美国高强砼的研究现状及新研究课题方向[J];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06期

3 朱璧英;;影响照相影像效应诸因素的东西方专题讨论会[J];感光材料;1989年01期

4 刘桐;对常用锰矿的质量分析和调查[J];电池;1989年03期

5 李仕群;胡佳山;;粉煤灰物理化学性能评述[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乌.赫.阿卡耶夫;马文杰;;聚丙烯结构和化学性能的稳定[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89年04期

7 黄华;;载铂钴酸镧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8 许占位;王天;刘鑫悦;段欣彤;杜钊;王盈;;气氛对钼酸铵分解的影响及产物的电化学性能[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9 丰洪微;刘向东;田晓;;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09年05期

10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贵欣;周固民;瞿美臻;江奇;王国平;冯永成;张伯兰;于作龙;;两种碳纳米管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2 仇鹏;周佳盼;米红宇;;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3 耿芹;梁小玉;王吉德;宿新泰;;二硫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4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卢星河;韩冬;张广清;马楠;姚宏伟;;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6 刘志超;卢嘉春;黄萍;朱敏华;方荃;;几种氟化碳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7 许越;周德瑞;周景玲;孙硕;;乙醛肟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赵晓;郑明涛;胡航;肖勇;刘应亮;;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晓骏;刘明贤;段辉;甘礼华;陈龙武;;石墨烯/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10 刘瑞平;苏伟明;贺鹏;张超;沈超;;中空结构TiO_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莅 新疆昊鑫锂盐开发有限公司;稀土和钴掺杂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N];新疆科技报(汉);2011年

2 ;十年磨一剑真情铸辉煌[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镍、钴基氢氧化物微结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吴田;镍基体系三维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3 马艺宁;层状结构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4 吴丽军;钒氧(硫)化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艳;新型有机质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储锂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6 彭旭;二维组装薄膜电子/离子输运与电化学性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程秋实;钛铌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8 杨杰;新型赝电容电极材料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5年

9 朱丹;铋基含氧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10 张孟雄;钒基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铌基氧化物的制备与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辛利君;基于ZIF-8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3 李卫霞;几种钼系氧化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王芳;Co_3O_4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胡志海;磷酸铁锂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年

6 邵春风;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陈秋立;杂原子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8 孙淑婷;Mg-Cl和Mg-Br双掺杂对Li_3V_2(PO_4)_3材料性能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施玉红;锌锰尖晶石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毛亚雄;锂离子电池硅基薄膜负极的磁控溅射法制备与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11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11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4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