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3-1MC的三端口变换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21:01
【摘要】:多端口变换器(Multi-Port Converter,MPC)采用单个功率变换器取代多个独立功率变换单元,实现多个独立功率变换单元结构与功能合并、集中的功率转换和控制,具有功率密度高、转换级数少以及响应速度快的优势。随着多端口变换器的深入研究,在功率密度、转换效率及稳定性上具有更严苛的要求。三相-单相矩阵变换器(Three-phase to single-phase matrix converter,3-1MC)作为矩阵变换器的衍生型拓扑,具有电能变换级数少、高功率密度、结构易于模块化和拓展化等优点。本文在3-1MC的基础上结合高频链技术,利用多绕组高频变压器磁耦合拓展成多端口变换器,该变换器可提供单级功率传送的交直流混合端口,兼备矩阵变换器和多端口的优点,解决了现有交直流混合多端口变换器存在多级电能变换环节的缺陷。本文首先阐述了高频链矩阵变换器和多端口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现状,提出基于3-1MC的三端口变换器(Three-port Converter Based on 3-1MC,TPC-BO-3-1MC)拓扑结构,介绍其基本构成及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极性空间矢量调制和移相调制的协调调制策略。其次,建立三端口变换器的Y形等效模型和Δ形等效模型,对该拓扑的功率传输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推导出各端口间功率数学关系式;在此基础上,给出协调调制策略下3-1MC部分空间矢量调制的占空比关系式,并分析了变换器传输功率大小的影响因素。再次,以大规模电动汽车集成至电网为研究背景,采用该三端口变换器作为充电机拓扑;根据Δ形等效模型下,3-1MC输入端电流幅值与控制变量(移相角)的数学关系,提出一种固定3-1MC调制系数、变换器输入电流幅值由移相角Ф_(12)和Ф_(13)协调分配控制的闭环控制策略。实现了各端口间功率独立控制、网侧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和电池分段式充放电控制。在MATLAB中搭建了三端口变换器闭环系统仿真模型,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最后,搭建TPC-BO-3-1MC的开环实验样机平台,详细分析了实验样机相关元器件的参数设计和软件设计流程,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拓扑结构及调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46
【图文】:

结构框图,实验平台,实物,信号调理电路


物图如图 4-2 所示,实验平台设计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的设计,硬件包括 TPC-BO-3-1MC 主电路、高频变压器、驱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及主路;软件部分采用 DSP+CPLD 构成双 CPU 控制系统,用于变换器调制算法现,其中 DSP 型号为 TMS320F28335,CPLD 型号为 EPM570t144。信号调理电路CPLD控制器EPM570TSMC320F28335DSP控制器驱动电路3-1MCFBC1FBC212路PWM8路PWMADCusausbusc保护信号负载T图 4-1 TPC-BO-3-1MC 实验系统结构框图

模块图,程序,子模块,模块化程序设计


cnt:=0;end if;end if;end process;图 4-13 死区延时程序4.3.2.3 CPLD 的模块化设计根据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思路,可快速完成程序编译及系统调试。CPLD 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具体实现流程,先将系统控制程序化分成若干子模块,实验中主要子模块有功率开关管解码及保护模块、主电路驱动信号输出及死区延时模块;再完成对各子模块的输入输出逻辑功能的实现,实验中使用 VHDL 语言实现子模块输入输出逻辑关系,并设置为可调用模块形式;最后将所有的子模块在顶层模块中,按照各个子模块间的逻辑关系有机的连接,完成整个 CPLD 控制程序的实现,CPLD 程序顶层原理图如图 4-14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路;邓先明;;非正常工况下双空间矢量调制矩阵变换器策略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7年11期

2 潘月斗;郭凯;陈继义;徐杰;;矩阵变换器输入侧电流的反步法控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2期

3 黄伟;程启明;郭凯;徐聪;;两种矩阵变换器的调制策略比较仿真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6年03期

4 潘海龙;黄勇;杨军明;张微;;间接矩阵变换器的研究[J];电力与能源;2015年02期

5 战令;许烈;王冬铂;;3*3矩阵变换器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3期

6 余岳;罗华阳;;基于FPGA的间接矩阵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杨俊华;李嘉杰;王孝洪;吴捷;;矩阵变换器的研制及其无刷双馈发电应用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9年09期

8 毛朝斌;朱建林;岳舟;谭平安;;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与矩阵变换器的融合系统研究[J];电气传动;2008年04期

9 徐艳春;瞿晓东;;间接式矩阵变换器及其调制策略[J];电气应用;2007年05期

10 王俊峰;刘佑宝;Patrick W W heeler;Jon C C lare;;一种新颖的双桥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勇;蔡灏;谌海霞;;双桥矩阵变换器的仿真模型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付东学;赵希梅;;采用矩阵变换器实现风力发电恒频并网[A];第十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8年

3 孙尧;粟梅;夏立勋;桂卫华;;基于载波调制策略的双级四脚矩阵变换器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闫朝阳;张坤;李亚立;邬伟扬;;基于虚拟直流环SPWM调制策略的高频链矩阵变换器仿真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朱建林;向礼丹;柳莎莎;张小平;;基于Zeta电路的一种新型矩阵变换器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梅杨;吕志刚;李正熙;;基于DSP与FPGA的间接矩阵变换器多机传动系统实现[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粟梅;余岳;孙尧;桂卫华;;基于DSP+CPLD的双级矩阵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明;马小平;陈斌;;矩阵变换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19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罗培;朱建林;李利娟;;矩阵变换器的多电平电路拓扑结构与模型[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方永丽;唐轶;马星河;刘昊;;考虑管压降影响的双电压合成式矩阵变换器的仿真研究[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大学 陈伯时 教授;矩阵变换器的发展与展望[N];中国电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明珠;基于Quasi-Z源间接矩阵变换器的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2 秦显慧;宽变频输入条件下双级矩阵变换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3 王勇;矩阵变换器的空间矢量调制、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汤宁平;矩阵变换器供电的交流励磁风力发电系统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5 粟梅;矩阵变换器—异步电动机高性能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郭有贵;交—交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及提高电压传输比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葛红娟;基于矩阵变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邓文浪;双级矩阵变换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郭前岗;矩阵变换器及其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曾雨竹;对矩阵变换器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业勇;基于3-1MC的三端口变换器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李楚韵;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的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3 东安;双级矩阵变换器永磁同步电机系统预测占空比控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4 韩旭;Z源双级矩阵变换器的载波PWM调制策略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5 钟哲夫;基于载波PWM的三电平间接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6 牛世衡;高性能间接矩阵变换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年

7 高文科;矩阵变换器空间矢量过调制策略[D];天津大学;2017年

8 吴玲玲;矩阵变换器输出电压谐波频谱分析[D];天津大学;2017年

9 张海军;双级式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10 周源;基于矩阵变换器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故障穿越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13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13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d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