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雨滴冲击压电悬臂梁发电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5 02:40
【摘要】:对于能源短缺问题,人们一直以来都在寻求解决的方法,其中利用环境振动进行自供电的微型电子设备倍受很多研究学者的青睐,尤其是对于压电式结构俘能器更加喜欢,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压电结构简单且容易实现双稳态及多稳态现象,这样便更有利于提高发电的效率。生活中,基于环境振动的形式有很多,而将雨滴的动能通过装置转换为电能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目前对于雨滴动能能量俘获的研究,基本上是直接利用雨滴冲击压电材料而达到发电效果,这样不仅需要大面积的压电材料,而且也会大大降低其动能能量收集效率,从而达不到经济要求。因而,将压电悬臂梁发电系统用于雨滴动能能量的收集,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压电悬臂梁发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研究了雨滴参数以及结构参数对发电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这一项研究将对于在雨滴冲击的实际情况下,压电悬臂梁发电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都会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地总结了压电发电的情况,主要是压电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其中对产生双稳态结构的非线性特性有很详细的讲解。另外,着重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雨滴动能能量收集的现阶段研究情况。2.建立了一种压电悬臂梁发电系统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由于磁力是系统产生非线性特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建立系统模型的过程中,也建立了两个永磁铁之间的磁力模型。除此之外,将雨滴冲击过程压电梁的过程,建立成为一种矩形脉冲激励模型,这样就方便接下来的研究。3.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了不同雨滴直径下系统输出电压曲线,系统运动位移时域图和系统运动相图,结果表明雨滴直径越大,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越容易可以突破响应阈值,进而做大幅运动。另外,在连续雨滴冲击下,系统输出功率随雨滴直径增加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同时,研究了不同磁铁间距对系统输出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磁铁间距只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系统的输出才会呈现出最佳状态。4.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下,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根据不同降雨强度下系统的仿真曲线显示:环境降雨强度越大,系统越容易做大幅运动,压电梁的变形就越大,其发电功率就越好。5.设计了一种压电悬臂梁发电系统结构,搭建试验平台,通过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分析了雨滴直径、磁体间距和悬臂梁厚度对双稳态系统输出响应的影响,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通过以上研究工作,验证了使用双稳态压电悬臂梁发电系统对雨滴动能能量进行收集的可行性。较为全面地获得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以及主要参数影响系统产生大幅运动的规律,为该能量俘获方法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为其结构设计提供了指导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619
【图文】:

原理图,太阳能电池,原理图


能量俘能器能够从诸如机械振动、地热、潮汐、声音和太阳能等来源进行发电[6前,对于环境能量的捕获,人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方面,其中最常用的能量转换装置可以收集太阳能的电池,这个装置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使太阳照射在装置上,内部会发生光生伏特现象,进而将太阳辐射的能量直接转化为人们可以利用的电能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首先研发了一种硅基太阳能电池,其原理[7]如图 1-1 所示,实验表池的转化率可以达到 6%。另外,人们研发了风能发电,2009 年西北工业大学和美ll 大学联合研制了一种以叶片为主要结构的风能收集器,如图 1-2 所示,这种风能收速为 8 m/s时,可以产生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 296μW[8]。此外,基于声能收集技术们研究的对象,2017 年秦卫阳等人设计了一种谐振增强型声能采集器,如图 1-3 所压为 110dB 的声波激励下,产生 409μW 的最大输出功率[9]。此外,人们对于热能也有所研究,2011 年 Francioso 等人研制出一种柔软型热能收集装置,可以在温度,产生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 32nW[10],这也是其最大的发电功率,如图 1-4 所示,基于热电效应,具体来说就是受热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便在内部形成了温度差,这样子就会从温度高的区域向温度低的区域移动,在这个移动的过程中,这样内部就会,进而将物体的热能转换为可用的电能。

收集装置,风能


能量俘能器能够从诸如机械振动、地热、潮汐、声音和太阳能等来源进行发电[6前,对于环境能量的捕获,人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方面,其中最常用的能量转换装置可以收集太阳能的电池,这个装置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使太阳照射在装置上,内部会发生光生伏特现象,进而将太阳辐射的能量直接转化为人们可以利用的电能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首先研发了一种硅基太阳能电池,其原理[7]如图 1-1 所示,实验表池的转化率可以达到 6%。另外,人们研发了风能发电,2009 年西北工业大学和美ll 大学联合研制了一种以叶片为主要结构的风能收集器,如图 1-2 所示,这种风能收速为 8 m/s时,可以产生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 296μW[8]。此外,基于声能收集技术们研究的对象,2017 年秦卫阳等人设计了一种谐振增强型声能采集器,如图 1-3 所压为 110dB 的声波激励下,产生 409μW 的最大输出功率[9]。此外,人们对于热能也有所研究,2011 年 Francioso 等人研制出一种柔软型热能收集装置,可以在温度,产生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 32nW[10],这也是其最大的发电功率,如图 1-4 所示,基于热电效应,具体来说就是受热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便在内部形成了温度差,这样子就会从温度高的区域向温度低的区域移动,在这个移动的过程中,这样内部就会,进而将物体的热能转换为可用的电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芹;王涛;郝鹏飞;王军政;;基于PVDF压电片发电的特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2 刘建;裘进浩;常伟杰;季宏丽;朱孔军;;运用矩形压电片的冲击载荷定位新方法[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0年03期

3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层合板的静变形控制[J];固体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4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梁的静变形控制[J];应用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5 周虹;官春林;戴云;;用于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系统的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J];光学学报;2013年02期

6 宁禹;周虹;官春林;饶长辉;姜文汉;;20单元双压电片变形反射镜的影响函数有限元分析和实验测量[J];光学学报;2008年09期

7 吴磊;王建国;;压电片位置和大小对板振动控制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8 林西强,任钧国;含压电片层合板的振动控制[J];宇航学报;2000年01期

9 刘江涛;兰世平;黄泰坤;钟康;周禹辰;;关于对压电片应用的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05期

10 胡小伟;朱灯林;;基于板梁扭转振动控制阻尼的压电片拓扑形状设计[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道庆;刘碧龙;李晓东;田静;;智能吸声控制中压电片位置的选取[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2 杨亚东;王军;冯国旭;程小全;;压电悬臂梁的压电片位置及主动控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3 王姣姣;曹东兴;姚明辉;张伟;;变截面压电悬臂梁俘能器的动力学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8年

4 刘子牛;陈仲生;张帆;;局域共振型压电薄板建模及振动特性仿真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C];2017年

5 匡友弟;王卓;李国清;陈传尧;;节式压电梁的电阻抗模拟和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6年

6 刘增华;王娜;何存富;于波;吴斌;;基于主动Lamb波法的薄板检测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马剑强;刘莹;李保庆;褚家如;;新型单压电片变形镜的设计与表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易志然;胡意立;杨斌;;阶梯梁式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输出特性研究与结构优化[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C];2017年

9 王亮;白瑞祥;;压电驱动器对含分层损伤的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分层扩展和屈曲控制研究[A];2009年度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崔舒宁;张元冲;;电致伸缩智能结构的伽辽金模拟[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四川 王平 编译;用压电片作传感器和蜂鸣器的防水键盘[N];电子报;2015年

2 台湾省台北市 何X山;用压电式蜂鸣器产生 直流电压的实验[N];电子报;2004年

3 浙江 张培君;压电式电子门铃[N];电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勇;基于多稳态压电结构的环境振动与声能量采集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2 翟景娟;压电曲壳结构振动与声辐射主动控制和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3 刘欢;无源被动非接触电流感测机理及测量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曹文英;行走压能PVDF压电集能器的构成与性能表征[D];东华大学;2018年

5 龚立娇;压电复合梁机电转换特性及多模宽频发电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崔小斌;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收集装置实验及原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7 王波;点式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方法改进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周晚林;压电智能结构冲击荷载及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刘建芳;压电步进精密驱动器理论及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刘国嵩;压电步进二维精密驱动器理论及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行车风压驱动的谐振腔式压电俘能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米娇娇;含伸展构件的柔性旋转压电智能梁的振动控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3 钟声;雨滴冲击压电悬臂梁发电系统的动力学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4 徐啸尘;路面压电能量收集的研究与应用[D];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2017年

5 储成智;压电雾化喷头的结构优化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6 李洪洋;压电振动马达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张民东;车载下桥梁振动能量采集及压电换能结构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8 严小伟;基于压电悬臂梁的俘能系统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9 张新;集气槽式风压发电系统研究与设计[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10 罗正生;新型压电风能收集器的设计与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13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13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a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