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太阳能热电子发电的实验与理论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08:55
【摘要】:太阳能热电子发电是一种直接热电转换技术,理论发电效率可达60%-70%(耦合热力底循环),发展潜力巨大。热电子发电不仅可以完全依靠高温热能来驱动,还可以利用太阳光中的高频光子(大于热阴极禁带宽度)来增强热电子的发射,获得更高的转换效率。然而,高温热电子发射特性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热电转换的能量传递机制尚不清晰,光子增强热发电的热力学理论尚不完善,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首先,研究了热电子的发射、极间输运及能量输出特性。实验研究表明,阴极温度影响阴极的热电子数和热发射的表面、极间能级分布。由于铯的物理吸脱附效应对阴极表面势垒的影响,热发射电流(或功率)随电极温度呈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阴极温度550℃具有极大值)。阴阳极间距则影响电子与铯碰撞几率、极间铯离化概率。试验表明,极间距增大,热发射电流减小,而输出电压将增大(阳极功函数下降所致)。通过实验研究光辐射下的热电子发射特性,发现了光致激发热电子发射效应,即铯原子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电子传输的媒质。另外,通过研究具有高热发射特性的钡钨热阴极发现,当阴极温度为1200℃,其最大热发射短路电流达~160 mA/cm~2,最大热电子输出功率达~21.7 mW/cm~2,发电效率则为1.74%。而热发射电流随阴阳极间距增大呈指数递减趋势,极间距22μm时的热电子短路电流为198μm时的~21倍。本文提出了热电子致电效率的概念,用于表征热阴极发射至阳极的电子能量中有效电能输出的概率(其余能量转化为热能)。当阴极温度由900℃上升至1200℃,阴极功函数增长速率较阳极更大,阴阳极费米能级差增大,热电子致电效率由6%提升至11%。而当阴阳极间距由22μm增大至198μm时,极间积累电子数增多,极间电子势垒增大,阴阳极费米能级差增大,热电子致电效率则由11%提升至19%。其次,探究了光子增强热电子发射的物理机制。实验表明,PETE电流(和输出功率)大于TE电流(和输出功率),证实了PETE由热激发和光激发共同贡献。当极间距130μm,极间铯离化效应较显著,输出电流随极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而当极间距130μm,电子渡越时间增长,电子与铯的碰撞效应相对更显著,输出电流随极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阴极(晶格)温度升高,光激发电子在阴极体内扩散,与晶格发生热交换而损失的能量减少,发射至真空中的光电子数增多。而入射光的增强,一方面使得发射至真空的PETE电子数增多,另一方面PETE电子在阴极体内复合增强、与极间铯离子的碰撞复合增强,导致PETE电子数与光强呈非线性单调递增关系。入射光子波长增大,激发至导带中的光电子能量降低,能够克服表面势垒并发射至真空的光电子数相应减少。实验得到,当阴极温度为350℃时,300nm波长光子入射的PETE量子效率达~0.82%。此后,研究了太阳能热电子发电的热力学机理。理论推导并建立了太阳能热电子发电的能、熵、?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得到,当聚光比为500倍时,光子增强热电子发射的?效率高达62.36%,其中光激发?流占比13.66%,电子热化?流占比48.70%,远高于相同条件下热电子发电的?效率(51.44%)。基于熵模型,定量分析了太阳能热电子发电过程中的热力学过程,提出了以电子为工质的热电子发电的温熵图。在热电子发电过程中,电子工质由费米能级热化,经外部负载重新返回费米能级。而在光子增强热电子发电过程中,电子工质则由导带热化,经循环后返回价带。这一能级差(即化学势)的存在使得光激发能量无需经声子的传递,直接并完全转换为电能,即该过程不产生熵增。最后,基于实验与理论研究,设计了适合于实际太阳能发电的碟式热电子-斯特林系统,讨论不同太阳光谱辐射强度对系统发电性能的影响。在聚光比500倍、镜场面积100m~2情况下,太阳能蝶式热电子-斯特林系统的峰值发电效率为34%-37%,年发电量约为119MWh。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6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阳;王中阳;杨敏;薛永锋;李小亭;许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极间距离优化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年01期

2 张保华;翟富兵;;铜电解极间距优化分析[J];新疆有色金属;2018年02期

3 彭录生,况明星,黄学顺;极间距离L与身高H之比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5年06期

4 王益人;陈胜泉;;对6例两极间距接近触电案的分析[J];刑事技术;1984年02期

5 何岩;钱文姝;朱永平;谭浩文;张小力;;±1100 kV直流线路极间距优化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7年11期

6 毛虔如,高跃飞,赵志坚;胸围C与极间距离L之比的测试和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7 刘金亮;真空二极管中阴—阳极间距补偿误差的测量[J];自动化与仪表;1997年06期

8 单玫;;湿度对电气设备气隙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J];电焊机;2015年09期

9 陈仕修,陈慈萱;直流细线效应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1995年01期

10 刘鹏;提高金卤灯极间距精度的几种方法[J];灯与照明;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常宁;裴景玉;胡德金;雍耀伟;;动态极间距离对放电加工特性影响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张子生;王春胜;任士明;王占友;宋登元;;高压静电分选废旧光伏电池回收效率实验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3 张鑫;;分子镀制备镧系元素靶[A];第二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光华;太阳能热电子发电的实验与理论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立;±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1250mm~2截面导线极间距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2 李爱玲;极间距对铜电解物理场及始极片形变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3 李硕;WC-12Co涂层的电解b斯夤ひ沼呕癰斯馍璞缚D];山东大学;2015年

4 李文琴;大气压下水阴极放电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庄琳懿;酸性氧化电位水的产生条件与作用的初步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2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22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