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高性能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21 05:52
【摘要】:传统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使用液态有机电解液,容易发生漏液、爆炸的危险。新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能有效解决使用液态电解液带来的安全问题从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现阶段聚合物固体电解质还存在锂离子电导率较低,电化学窗口较窄的问题,为了提高聚合物固体电解质低温离子电导率,进一步促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本文设计和使用物理共混、无机掺杂和原位聚合等改性方法对聚环氧乙烷(PEO)基聚合物电解质体系进行了改性研究,制备出两种具有安全性高、电化学性能稳定的新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将无定型聚碳酸丙烯酯(PPC)材料与PEO以不同比例进行物理共混,然后在确定比例下改变PEO的分子量,最后在聚合物基体中掺入无机固体电解质Li_(1.5)Al_(0.5)Ge_(1.5)(PO_4)_3(LAGP)。实验成功制备了具有较高离子电导率的新型复合固体聚合物电解质PPC-PEO 10W[5:5]-1%wt LAGP,在30 ~oC时其离子电导率达到了8.79×10~(-5) S cm~(-1),并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60 ~oC下,测试了其组装的LiFePO_4/Li全固态锂扣式电池,在0.1,0.2,0.5和1 C倍率时,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2.9,135.1,114.9和99.1mAh g~(-1)。在0.5 C倍率下,700次循环后电池依然具有良好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8.2%(103.1mAh g~(-1)),在1 C倍率下5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仍为73.4%。2.使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将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TFSI)混合后进行光固化聚合,成功制备出具有梳状结构的新型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在30 ~oC时,poly-PEGMEM 950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达到1.44×10~(-4) S cm~(-1),并且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5V)。此外,在60 ~oC时,组装的LiFePO_4/Li扣式电池,在0.1,0.2,0.5和1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63.2,147.7,137.3和108.7 mAh g~(-1)。在30 ~oC时,组装的扣式电池仍然能正常工作,其在0.05,0.1,0.2和0.5 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0.5,133.5,107.7和55.6 mAh g~(-1)。最重要的是,使用poly-PEGMEM 950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组装的3.5×7 cm软包电池在30 ~oC的工作温度下依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其在0.2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37.5 mAh g~(-1),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达84.4%,在0.5 C倍率下100次循环后保持率达到95.5%。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12;TQ317
【图文】: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固态电解质,锂离子二次电池


图 1-1 典型的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4]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typical lithium ion battery态电池简介锂离子二次电池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一种(以下简称作原理同锂离子二次电池相一致。全固态电池的发展始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显著的发展[5, 6]。与传统锂离子二电池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有机电解液如图 1-2 所示。使用固态电解质不仅可以有效的消除电,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而且固态电解质还起到电解液得电池的制备工艺更加简便。固态电解质由于其本身具以抵抗一定的外力形变并且能有效阻止锂枝晶生长。此较高的热分解温度,能够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由

构造图,全固态,构造图,电池


图 1-2 全固态电池的构造图[9]Fig.1-2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an all-solid state lithium cell传统液态电解液的室温电导率能达到 10-3S·cm-1数量级以上,因此理想的态电解质材料必须具备较高的离子电导率[3, 10]。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发了很多适合锂离子传输的优良导体,根据它们组成成分的不同主要分为无机体电解质和有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两个大类。目前部分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图 1-3 为一些常见的固体电解质与液态电解质对比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陈晓;张秋根;朱爱梅;刘庆林;;燃料电池用阴离子交换膜:基于优化离子电导率的结构调控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5年05期

2 万国祥,邓正华,罗春樵,张思辉,夏笃yN;高比能电池用固体电解质——PMG_n—LiCF_3SO_3系高分子快离子导体[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8年03期

3 傅正民,李文秀,刘永庆,李俊芳;Li_2WO_4-MgWO_4赝二元系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88年03期

4 苏f ,许伟;流体静高压下的锂离子导电性[J];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5 罗先熔;广西平桂地区隐伏钨锡矿床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顾庆超,徐炜政,叶温温,莫天麟;一种离子电导率高的新型聚合物薄膜电解质[J];自然杂志;1989年01期

7 罗先熔,杨晓;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用于找矿的影响因素、应用条件及找矿效果[J];地质与勘探;1989年03期

8 文美兰;欧阳菲;;广西平桂地区锡矿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和离子成分及找矿预测[J];地质通报;2013年05期

9 胡云沪;曾少尉;罗红波;林煜强;臧进前;;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甘肃花石山寻找隐伏金矿中的应用[J];现代矿业;2012年04期

10 顼魁辰;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找矿及应注意的问题[J];黄金地质科技;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承焕;黄可龙;;NASICON型钠/锂离子固体导体的制备和表征[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2 李光远;;用物理方法提高高分子离子导体的离子电导率[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2(9)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林旭平;艾德生;马景陶;邓长生;张宝清;;LSGM-(Li_2CO_3-Na_2CO_3)复合电解质导电性能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4 王存国;袁维娜;丁兆龙;;新型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5 苏锋;崔学民;邱树恒;韩要丛;薛兴勇;;高电导率铝硅酸盐矿物材料的制备研究[A];颗粒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任世杰;邓纯;肖琴;;原位超交联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C];2017年

7 李子荣;孟庆安;管荻华;王刚;;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自扩散系数的NMR研究[A];第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8年

8 米海龙;胡云沪;罗先熔;;土壤离子电导率在广西大厂寻找隐伏锡矿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矿山地质学术会议暨振兴东北生产矿山资源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王媛;周德凤;;MoO_3的添加对LSGM低温烧结和导电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李英;龚江宏;陈运法;唐子龙;张中太;;CC-55 ZrO_2材料离子电导率-温度关系非线性Arrhenius行为的一种新的解释[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Fiaz Hussain;锂离子导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徐红梅;CeO_2基固体电解质的低温燃烧合成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刘敏;钛酸镧钠基陶瓷电解质制备与电学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4 胡骥;含有官能化纳米二氧化硅的聚氧化乙烯基固态电解质[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廖友好;锂离子电池安全型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陈红萍;Li_2O-Al_2O_3-TiO_2-P_2O_5玻璃陶瓷和薄膜的制备与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戴鹏;无机光电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罗丹;锂离子电池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制备及表征[D];浙江大学;2010年

9 郑sダ

本文编号:2723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23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