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极端波浪的新型可阵列化波浪发电装置水动力优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43.2;TM612
【图文】:
置系统吸收波浪能效率的影响,寻找适合我国实际海况波能密度偏低这一特性的阵列布置方式和布置间距,为预测阵列式波浪发电系统的功率输出、优化控制以及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1.2 波浪能分布1.2.1 全球波浪能的分布海洋表面波浪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波浪能。波浪能的大小与波浪周期、波高的平方和迎波面的宽度呈现正比例关系。对比其它可再生的海洋能源,波浪能具有分布范围最广、能流密度大和品味最高的特点,同时在时空分布角度上来看也是能量最不稳定的。从空间上看,不同地域波浪能的能量密度分布差别很大;从时间上看,季节引起的海况变化使得波浪能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也正是由于波浪能具有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及其时间随机可变性,要实现有效利用波浪能发电的目标比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都显得更加困难。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所示为全球海域的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分布图,从图 1-1 中可以看出全世界大部分海域的波浪能流密度都在 10kW/m 以上,其中最强的是南半球西风带,高达 60~100kW/m,北半球则大概为 30~50kW/m。波浪能大小的分布与纬度有关,纬度较高的海域波浪条件较好,波浪能储存量相当可观,尤其是纬度 40°~60°的南北半球。另外,赤道两侧30°内的信风海域由于存在规律的低速风,其波浪条件也较好。像英国沿海、美国西海岸以及新西兰南部沿海存在盛风区或长风区的海域,波浪能流密度一般都较高,波浪能开发条件是非常理想的。
第一章 绪论在全球海域的波浪资源中虽然不占优势,但是仍然有适渤海、东海北部以及南海中南部的年平均值在 10kW/m 以对较大,在 10kW/m 以上。观测资料统计,我国沿海地区以及海岛附近的波浪能十分发利用的约 0.7~1.7 亿 kW,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7]2m,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为 5~8kW/m;其中渤海海域波浪能流密度为 3~5kW/m。沿岸的波浪能流密度分布情况,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在选时,应该综合考虑波浪能流密度、季节变化、平均潮差以的浙江、福建沿岸是波浪能重点开发区域,其次是广东的段和长江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绍辉;何宏舟;曲泉铀;;多点直驱式波浪能发电系统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4年08期
2 陈韦;余顺年;詹立垒;钟启茂;;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能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3 王绿卿;冯卫兵;唐筱宁;龚政;;中国大陆沿岸波浪能分布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5期
4 陈文创;张永良;;筏式波浪能装置波能转换液压能效率的数值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3年05期
5 李居跃;何宏舟;;波浪能采集装置技术研究综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10期
6 郑崇伟;贾本凯;郭随平;庄卉;;全球海域波浪能资源储量分析[J];资源科学;2013年08期
7 李成魁;廖文俊;王宇鑫;;世界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进展[J];装备机械;2010年02期
8 焦永芳;刘寅立;;海浪发电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12期
9 刘美琴;郑源;赵振宙;仲颖;;波浪能利用的发展与前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03期
10 陈红霞;华锋;袁业立;;中国近海及临近海域海浪的季节特征及其时间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哲;振荡浮子式波浪发电装置的水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赵海涛;浮力摆式波浪能装置的水动力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鹏;振荡浮子式波浪能发电装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刘莎莎;振荡浮子式波浪能采集系统的仿真及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黄炜;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仿真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胡俊明;基于Fluent的波浪辐射与绕射问题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平丽;振荡浮子式波能转换装置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刘日明;张力腿平台的波频耦合动力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00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00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