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蓄能深度利用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动态优化控制

发布时间:2020-10-15 07:09
   洁净煤技术是我国保障发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循环流化床(CFB)燃烧发电技术是洁净煤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已成为燃煤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结构中火力发电仍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更好消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电力容量,减少弃风、弃光量,提升火电机组快速变负荷运行能力将是必然选择。CFB机组流态化的燃烧方式使得给煤颗粒在炉膛中燃烧放热具有大惯性,因此,大多数CFB机组的动态性能较差,且变负荷速率不能满足电网的需求。但CFB锅炉炉膛蓄能较大,蓄能的深度利用可提升机组动态性能,并为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提供可能。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理解分析CFB机组燃烧特性、燃料侧及汽水侧蓄能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机组蓄能模型,建立了 CFB锅炉蓄能理论体系,实现燃料侧及汽水侧蓄能量化;利用蓄能模型,从蓄能变迁及能量平衡的角度分析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锅炉机组运行过程中的蓄能动态调节特性和蓄能变迁过程;从物理位置及能量流动角度将CFB机组蓄能变迁过程拆分成为两个子过程,分析了各子过程在能量调节中的响应特性。2、利用蓄能模型,并基于锅炉侧释放热量与炉内即燃炭之间的动态过程,分析了 CFB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动态特性,通过对负荷控制系统的合理简化,建立了亚临界及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同时给出了模型参数辨识方法。以实际机组为对象,建立模型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泛化能力,为机组控制策略的研究和动态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3、通过对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机理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获取了典型工况下的线性化模型,在分析机组变负荷动态特性及相关控制策略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先行能量平衡的CFB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策略,即引入蓄能加速信号,充分挖掘风量对CFB燃料侧蓄能快速调整的潜能,同时保证给煤回路在整个动态过程中能量供应的持续性,实现了 CFB机组在快速变负荷过程不同阶段下蓄能的合理分配及补充,减小主要被控参数波动。仿真结果和实际机组应用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先进性。4、针对目前CFB机组普遍掺烧煤泥燃烧运行中动态性能较差的情况,以煤泥泵送CFB机组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实际连续运行过程中能量波动的原因;研究和利用锅炉能量释放及蓄能平抑输入能量波动,优化能量变迁过程,形成了CFB锅炉大比例掺烧煤泥运行控制策略。实际机组应用表明该策略有利于减小参数波动,增加机组煤泥掺烧量,降低燃料成本。5、床温能表征CFB锅炉炉内燃烧释放热量与汽水侧吸收能量的平衡状态,并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在CFB锅炉机组蓄能深度利用,实现快速变负荷等动态优化控制过程中,需要对床温进行监测、预测。结合智能发电和智能监测体系,针对CFB锅炉床温运行控制的特性,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CFB锅炉床温区间预测模型,实现未来时间段内床温的上下限预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精度。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621
【部分图文】:

电源结构


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提升了机组调峰能力。美国、德国通过运行调整、设备改??造等方式,使机组具备降低至20?25%额定负荷的能力,促使其由原来的基荷电??力向调峰电力转变[|()];丹麦通过储热装置、电热锅炉、尖峰锅炉和蒸汽旁路等??方式实现热电解耦,使供热机组具有60%?80%额定负荷的调峰能力,成为实现??其未来可再生能源100%容纳的重要手段|11]。一些国家通过调整机组蓄热、优??化控制等方式,将变负荷速率提高至每分钟3%额定负荷以上。??国外火电机组灵活性运行建立在机组设计的有效运行范围较宽、煤质固定??且着火特性较好、机组自动化程度较高、改造投资较大的基础上。我国大多数??现有火电机组均按基本负荷设计,调峰适应性较差,存在调节范围窄(5?0?10?0?%?)、??调节速率慢(1?2%),大范围快速变负荷时机组安全、经济、环保运行水平下??降等问题。图1-]给出2017年我国与新能源渗透率较高的几个国家的电源结构??对比情况。我国发电装机中燃煤火力发电占57.3%,可快速响应新能源电力随??机波动性的燃气发电仅占4.2%,抽水蓄能仅占1.6%。预计到2030年,燃气发??电与抽水蓄能占比将分别达到6.6%和2.8%,仍然低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目前的灵活电源比例[121。为了满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的电网调峰调频需求,??亟需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电力系统现状的火电机组调峰技术路线。??

利用策略,火电机组


术尚不具备大规模实施条件[31]。因此有必要挖掘各机组内部蕴含的蓄能,对于??火电机组蓄能利用策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实施对象为煤粉炉,可分为锅炉侧??和汽轮机侧各系统的蓄能挖掘和利用,如图1-2所示。??火电机组??蓄能利用策略??^^——1??;?1?_ ̄??1?i??锅炉侧?|汽轮机侧??汽包蓄汽水分:?凝结?凝汽?供热??热?离器蓄?水系?器冷?抽汽??热丨?统丨却?:系统??:??图1-2火电机组蓄能利用策略分类??Fig.?1-2?Structure?of?research?contents??i)锅炉侧蓄能利用??传统的煤粉炉发电机组一般通过协调控制系统(CCS)完成电网调度的自动??发电控制AGC,协调控制系统原理是通过给煤量和汽机主调门开度的协调配合??实现机组负荷与主蒸汽压力的调节|32L协调控制系统通过快速调节主调门来瞬??间改变进入汽轮机做功蒸汽的流量,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其本质是利用锅炉侧??的热惯性,实现了对蓄能的时序调节[33]。统计目前所具有的方式,典型的有炉??跟机方式[341、机跟炉方式[35]、直接能量平衡(DEB)方式等等,对于不同机组??的特性需求

示意图,汽轮机,控制策略,凝汽器


目前,凝结水系统、凝汽器冷却系统和供热抽汽系统中的蓄热利用问??题在工程上陆续得到验证,涌现较多针对利用汽轮机侧的蓄能改善机组动态性??能的研宄,其控制策略流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协调控制系统??^-减温水,主蒸汽——??—?—學制??T?^?'?????C磨媒机?凝汽器?齡(器??供热抽汽??冷却丁喷??-控制?_??控制??铪水泵?凝结水?一一??节流控制??除氣器?低加?供热系统?????图1-3基于汽轮机蓄能深度利用的控制策略示意??Fig.?1-3?Structure?of?research?contents??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贤亮;高宗和;朱斌;吴继平;彭栋;徐瑞;张小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AGC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年01期

2 高明明;岳光溪;雷秀坚;刘吉臻;张文广;陈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系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35期

3 刘鑫屏;田亮;王琪;;补偿风电扰动的供热机组快速变负荷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06期

4 赵志丹;王峥;薛义;李伟;王晓勇;郝德锋;陈志刚;;330MW循环流化床机组模拟量控制系统优化[J];热力发电;2013年08期

5 刘吉臻;;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问题[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16期

6 胡轶群;;直接能量平衡协调控制系统在600MW机组的应用[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3年04期

7 邵伟;袁隆基;郭晓勇;李强;;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大比例掺烧煤泥试验研究[J];热力发电;2013年04期

8 张宝;童小忠;罗志浩;吴文健;章卫军;;凝结水节流调频负荷特性测试与评估[J];浙江电力;2013年02期

9 闫姝;曾德良;刘吉臻;梁庆姣;;直流炉机组简化非线性模型及仿真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10 刘吉臻;王琪;田亮;刘鑫屏;;供热机组负荷-压力简化模型及特性分析[J];动力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琪;风电规模化并网条件下供热机组优化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2 高明明;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状态监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闫姝;超超临界机组非线性控制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房方;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5 白卫东;电站锅炉煤粉火焰安全监测及燃烧诊断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林;基于燃煤掺烧技术应用的马莲台电厂2×330MW机组运行综合性分析[D];宁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1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41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