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0:46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的储备正在逐渐减少,这使得对于新的能源结构的探索变得更加迫切,分布式发电的出现顺应着这一需求。逆变器并联控制作为分布式能源为负荷直接供电或并入电网的主要控制方式之一,其能够对发电系统冗余及可靠性进行改善,满足对电网容量需求日益增大的现状。然而,分布式发电的分散特性使逆变单元并联运行时在空间位置上相距较远,难以运用有互联线控制方式。因此,对不采用互联线进行通信的逆变电源并联控制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所涉及的功率均衡分配以及环流抑制等问题仍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本文首先对单台逆变电源主电路拓扑及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逆变器脉冲调制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对滤波器进行了设计。建立了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控制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解耦控制。对整个逆变单元进行了频域分析以便于设计控制参数。其次,以两台逆变器并联系统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输出功率表达式和下垂控制方程并分析了当线路阻抗为不同性质时系统的环流情况。以感性线路为例,设计了虚拟阻抗支路并对传统感性下垂控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根据角速度偏差和变化率自适应调整的下垂控制策略并与传统下垂控制进行比较。最后,为了向逆变器控制系统中引入惯性,将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引入到逆变单元中。依据同步发电机结构、电压方程、转子运动方程等原理建立虚拟同步发电机模型并对P/f控制环进行了性能分析。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虚拟转动惯量控制策略,并与传统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464
【部分图文】:

示意图,等面积定则,示意图,逆变单元


图 2-1 逆变单元主电路模型—IGBT 开关管单元;,uia、uib、uic逆变器出口逆变器单元 a、b、c 三相输出a、b、c 三相电容电压;b、c) 滤波电感和滤波电容。SPWM)技术经较为成熟且被广泛接受。其一个高度相同、宽度变化、中得两个波形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VT6VT2CfaCfbCfc

结构图,同步电机,结构图,逆变器并联


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章 引入虚拟同步发电机的逆变器并联控制逆变单元的惯性,使之具有与同步发电机相似的输出特性拟同步发电机模型以代替传统下垂控制模型。步发电机建模和现象以及涡流效应,假设定、转子之间的空气隙均匀分只有一对电极。为了之后方便分析阻尼绕组对同步电机的组,同步电机结构如图 4-1 所示。

特性曲线,同步发电机,特性曲线


图 4-2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系统频率的稳定依赖于原动机出力以,提高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必须使同。因此调速系统应能够在负荷发生变额定转速附近运行以满足用户需求不会二次调频来使同步发电机具有稳定的系统的调速器来完成,该部分属于本地变化引起的频率变化进行,该部分位于3 所示。1n 公式(4.9)eTf fEM I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文远;韩民晓;谢文强;李蕊;;交直流配电网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9年20期

2 魏桂林;胥飞;施必剑;郭幸;;引入自适应阻抗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3 李刚;单喜斌;吉平;孔亮;李峰;;含前置补偿环节的分布式主从控制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J];电气应用;2017年04期

4 薛家祥;张坤;郑照红;;光伏离网逆变器并联控制系统研究[J];中国测试;2017年03期

5 王文军;李斌;周博;;一种主从改进型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式研究[J];变频器世界;2016年03期

6 陈金伙;孙占东;林培杰;;一种新型不同容量逆变器并联方法[J];微型机与应用;2015年03期

7 王甫祥;吴慧;;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高路路;罗国永;刘长清;吴强;曾明高;;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2年06期

9 沈坤;章兢;王坚;;逆变器并联列车辅助供电系统半实物仿真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2年09期

10 刘磊;邹成伟;;浅谈逆变器并联运行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2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康礼;弱电网条件下多逆变器并联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2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何国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高明智;智能微型电网系统孤岛模式中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逸超;微网逆变器并联及电能质量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亓迎川;电压型逆变器分布式控制并联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林燎源;多逆变器并联均流及功率灵活分配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郭志强;分布式发电及分散式微电网控制策略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升;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抑制方法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2 章伟明;逆变器并联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3 钟月萍;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谐振抑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年

4 杨蕾;基于下垂控制策略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及散热系统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5 孙英洲;微网中逆变器并联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6 李孟琪;孤岛工况下的单相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7 郭启亮;基于下垂控制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8 刘柏伸;有互连线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9 郝金莉;微电网下逆变器并联系统无功环流抑制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10 柳树有;两台T型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并联环流抑制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55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55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9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