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锂离子电池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14:34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技术,能够充分地实现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存储和运输,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能够帮助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短缺问题。因此发展具有较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储能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尖晶石结构LiMn_2O_4正极材料具有工作电位(4 V vs.Li~+/Li)较高,理论比容量高(148 mAh g~(-1)),成本低廉,环境友好,以及锂离子三维扩散通道等突出优点,是一类理想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LiMn_2O_4电极的循环性能较差,在高温条件下,容量衰减现象更为明显,限制了LiMn_2O_4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在LiMn_2O_4材料的合成过程进行优化,利用离子掺杂和表面包覆手段对LiMn_2O_4进行改性研究,旨在获得电化学性能优异的LiMn_2O_4正极材料。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优化的烧结工艺制备LiMn_2O_4材料。通过采用双阶段烧结工艺,即先经过600℃预烧结后升温至700℃烧结10 h,制备得到的LiMn_2O_4样品结晶完整,颗粒尺寸为亚微米级,大小均一,电化学性能优异。在0.5C的电流密度下首周放电比容量为125.2 mAh g~(-1),常温循环200圈之后容量保持率为84%,其电化学性能优于单阶段10 h烧结所制备的LiMn_2O_4样品。(2)采用Nb~(5+)与Li~+对LiMn_2O_4材料进行共掺杂改性研究。通过制备不同比例Nb和Li掺杂的Li_(1+x)Mn_(2-y)Nb_yO_4(x=0,0.05,0.10,0.15;y=0,0.01,0.02,0.03,0.04),发现随着Nb掺杂量的增加,LiMn_2O_4样品的颗粒尺寸逐渐增大,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平整,与电解液的接触变小,锰的溶解得到抑制,循环稳定性得到改善;Li掺杂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材料的可逆容量。在Nb和Li掺杂量分别为0.03和0.05时,制备的Li_(1.05)Mn_(1.97)Nb_(0.03)O_4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最佳。Li_(1.05)Mn_(1.97)Nb_(0.03)O_4电极在常温25℃时以75 mA g~(-1)(0.5C)的电流密度循环100圈,容量保持率为94.9%,在高温55℃条件下循环100圈,容量保持率为84%,相较于未掺杂LiMn_2O_4均有显著提高。同时,Li_(1.05)Mn_(1.97)Nb_(0.03)O_4材料展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在750 mA g~(-1)(5C)、1500 mA g~(-1)(10C)的电流密度下分别具有90 mAh g~(-1)和50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3)表面活性剂辅助Al_2O_3包覆LiMn_2O_4材料改性研究。针对常规液相包覆法难以在LiMn_2O_4表面形成均一完整包覆层这一问题,本研究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表面化学键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成功制备得到Al_2O_3均匀包覆的LiMn_2O_4复合材料(LiMn_2O_4@Al_2O_3(PVP))。电化学测试表明,LiMn_2O_4@Al_2O_3(PVP)常温25℃条件下,以75 mA g~(-1)(0.5C)电流密度循环200圈,容量保持率为93.8%,高温55℃下循环100圈容量保持率为87.4%,相较于LiMn_2O_4和未添加PVP的LiMn_2O_4@Al_2O_3,循环性能有较大提升。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912;O614.111
【部分图文】:

XRD衍射,图谱,射线衍射,产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1) X 射线衍射(XRD)将不同温度烧结得到的三种产物做 X 射线衍射测试,测试角度为 10-80°,扫描速度 10°min-1,测试结果如图 3-1 所示。通过 XRD 表征结构并与标准卡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不同温度 10 h 烧结所得三种产物所有衍射峰的位置和相对强度均能与标准的 LiMn2O4立方晶系相(JCPDS Card no. 35-0782)中的(111),(311),(222),(400),(331),(511),(440),(531),(533),(622)晶面相对应,说明球磨产物通过固相法高温烧结均能得到单一相的 LiMn2O4材料。

SEM图,锂离子,颗粒尺寸,大颗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下烧结 10 h 所得 LiMn2O4的 SEM 照片。由 SEM 图像可以观察到三种温度烧结所得样品都为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且棱角分明,都有明显团聚发生。材料颗粒尺寸大小不一,大颗粒尺寸分布在几个微米到十几微米之间,大颗粒的表面附有几百纳米或几个微米尺寸的小颗粒。样品尺寸较大可能会导致颗粒内部的锂离子在充放电的过程之中迁移到表面的路径过长,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可逆脱嵌,从而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同时颗粒尺寸较大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减少,不利于电解液的浸润。

测试图,充放电性能,测试图,库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电曲线。其中 700 ℃烧结 10 h 所制备 LiMn2O4组装的半电池不能够进行循环充放(所以未能作图显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800 ℃烧结 10 h 所得到的 LiMn2O4在 0.5C 的电流密度下首周的放电比容量为 58 mAh g-1,远小于 LiMn2O4的理论容量 148 mAh g-1,且库伦效率极低,仅为 67%,这是由于存在大量 Li+的不可逆脱嵌造成的,且充放电曲线极化较大,未能出现明显的 LiMn2O4充放电特征平台。900 ℃烧结 10 h 所得LiMn2O4,首周放电比容量接近 90 mAh g-1,库伦效率为 73%,同样存在大量 Li+的不可逆脱嵌。三种不同温度烧结 10 h 所得到的 LiMn2O4样品的充放电比容量皆不理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晨;王怀国;;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发展概况[J];新材料产业;2019年09期

2 周晓吉;刘婷婷;;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19年05期

3 晏婷婷;郭小明;;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18年06期

4 杨杰;王婷;杜春雨;闵凡奇;吕桃林;张熠霄;晏莉琴;解晶莹;尹鸽平;;锂离子电池模型研究综述[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年01期

5 高飞;朱艳丽;齐创;王松岑;杨凯;;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激源浅析[J];电源技术;2019年03期

6 黄兵;;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组充电模式改造方案——锂离子电池管理研究之二[J];中国金属通报;2018年12期

7 黄红军;张晓雪;;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有价组分的研究现状[J];电源技术;2019年04期

8 苏芳;李相哲;徐祖宏;;新一代动力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19年05期

9 丁奉;刘玉媛;宋固;;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及船舶应用研究[J];船舶物资与市场;2019年08期

10 林虹;曹开颜;;2018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池工业;201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保军;锂离子电池阳离子无序岩盐结构正极材料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2 饶江宇;硅锡基线状电极及纤维型锂离子电池设计、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吴若飞;三维自组装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陈驰;锂离子电池钛基负极材料钛酸锌锂的合成及其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5 杨川宁;锂离子电池石墨烯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7年

6 朱佩佩;过渡金属磷化物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9年

7 张俊超;锂离子电池外壳铝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8 陈丁琼;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9 刘倩倩;锂离子电池负极析锂机制及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李俊夫;锂离子电池热耦合简化第一原理模型及SOC估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慧;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胡钦;中空核壳结构铁氧化物/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9年

3 高铭;碳包覆过渡金属氧化物/磷化物的制备与储锂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4 李彩生;充放电条件下硅碳电极原位变形观测及力-化耦合机理分析[D];湘潭大学;2019年

5 张义;锂离子电池无序富锂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6 张鹏宇;硅@碳复合材料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湘潭大学;2019年

7 朱成勇;动力锂离子电池SOC与SOH估算方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8 李玲;锂离子电池耐高温PVDF-HFP基复合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9 张爽;锂离子电池正极用基于聚苯胺和聚吡咯的PTC电极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10 唐潇;碳基-过渡金属硫/硒化物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8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58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4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