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收集网络运行规划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61
【部分图文】:
图1-1随机能量到达的AWGN信道示意图(a)无限容量电池(b)无电池??Fig.?1-1?AWGN?channel?with?random?energy?arrival?(a)?unlimited?battery?(b)?no?battery??1.2.1.1无限容量电池的信道容量??首先每个码字满足约束(1-2),同时依据大数定理满足平均功率约束(1-1),即??丄5]'五户。因此,能量收集系统的约束是严格的,即能量收集系统容量的上界受??经典容量与平均功率约束的限制,该上界等于平均充电速率。??文献[13]给出了两种实现上界的方式。一种是存储再发送策略,发送端在起初的/2(?)??信道使用中存储能量,继而在剩余》-/?(?)的信道使用中依据码本传输数据,该码本依据??对功率的独立同分布高斯采样生成,等于平均充电速率P。令6(?)和《-&(?)均趋于〇〇,??选取力(《)满足〇(?),如岭炉吨⑷,继而可以实现AWGN容量。这一过程可以看做:??通过在存储阶段收集无限的能量,将数据发送阶段的能量耗尽概率视作〇,同时通过选??择办(《) ̄〇(?)使得在存储阶段不传输任何数据。另一种策略是最佳传输策略,即数据传输??
(a)?(b)??图1-1随机能量到达的AWGN信道示意图(a)无限容量电池(b)无电池??Fig.?1-1?AWGN?channel?with?random?energy?arrival?(a)?unlimited?battery?(b)?no?battery??1.2.1.1无限容量电池的信道容量??首先每个码字满足约束(1-2),同时依据大数定理满足平均功率约束(1-1),即??丄5]'五户。因此,能量收集系统的约束是严格的,即能量收集系统容量的上界受??经典容量与平均功率约束的限制,该上界等于平均充电速率。??文献[13]给出了两种实现上界的方式。一种是存储再发送策略,发送端在起初的/2(?)??信道使用中存储能量,继而在剩余》-/?(?)的信道使用中依据码本传输数据,该码本依据??对功率的独立同分布高斯采样生成,等于平均充电速率P。令6(?)和《-&(?)均趋于〇〇,??选取力(《)满足〇(?),如岭炉吨⑷,继而可以实现AWGN容量。这一过程可以看做:??通过在存储阶段收集无限的能量
(a)?(b)??图1-2?(a)有限容量电池系统(b)等效时间序列??Fig.?1-2?(a)?Limited?batteiy?system?(b)?Equivalent?time?series??对于有限容量的电池,即0<五?^?<〇〇,如图l-2(a)所示,信道输入受到当前电池中??能量的瞬时幅值约束。文献[14]和[17]指出,当信道输入为高斯信道下的连续幅值约束??或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幅值约束时,最优输入分布是离散的。然而,这种离散的质点是任??意的实数,即跟踪能量序列的动态特性很困难。对于可跟踪的抽象系统,文献[15]将能??量到达过程模拟为定量的数乘,继而考虑基于该定量的物理层离散码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文献[15]假设物理层是无噪声二值信道,能量到达是二值的且电池为单位容量,??即使在如此简单的模型中,接收端对电池状态的未知、电池状态的时效性以及电池状态??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鄂世举;郭壮;曹建波;任钰雪;金建华;蔡建程;朱喜林;周武;;微能量收集技术及储能器件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2 Bruno Damien;Andrea Colognese;;因应能量收集应用的超低功率需求[J];中国集成电路;2014年05期
3 于成林;赵程;沈景凤;付栖勇;李丽琛;;压电能量收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年05期
4 Tony Armstrong;;物联网可以从无线充电及能量收集中充分获益[J];今日电子;2014年11期
5 王哲;李陶深;叶进;葛志辉;吴敏;;基于场景生成的能量收集网络模拟方法[J];电子学报;2018年08期
6 王文琦;费廷伟;王学勇;孔祥营;;智能穿戴设备及其能量收集技术简述[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9年04期
7 王哲;李陶深;叶进;葛志辉;吴敏;;基于不确定理论的能量收集可靠性建模及规划[J];通信学报;2018年05期
8 罗丽;;EnOcean的能量收集技术带来热能应用新突破[J];电脑与电信;2011年07期
9 康亚威;姚彦鑫;;能量收集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高效的能量调度算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年04期
10 虞伟亮;阳光银行[J];第二课堂;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哲;能量收集网络运行规划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2 范保艳;PVDF基复合材料热释电能量收集及电卡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李职杜;基于网络演算的能量收集通信系统性能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4 钮金鑫;基于D2D与能量收集的认知中继网络资源分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5 杨海露;基于压电技术的路面变形能量收集系统研究及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6 王军雷;基于流机电多物理场耦合下涡激振动能量收集模型及特性[D];重庆大学;2014年
7 杜冠瑶;无线协作中继网络的资源分配和信息能量同传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8 魏胜;基于碰撞致上变频原理的压电能量收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吴了;基于压电能量收集的集成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湖南大学;2017年
10 赵清华;无线传感器节点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怀宇;面向能量收集的低压启动及DC-DC变换芯片研究与设计[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黄瑞;基于环境能量收集的自供能无线传感系统的能量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李明玉;能量收集MQAM无线通信系统基于强化学习的资源分配[D];吉林大学;2019年
4 王伟莹;基于中继能量收集的协作通信中的吞吐量分析[D];广州大学;2019年
5 王元一;基于能量收集技术的绿色认知网络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邵美琪;基于能量收集的WBAN能量协作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张宇飞;沥青混凝土路面压电微能量收集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8 王海琨;面向悬索的新型电磁式能量收集装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9 王昆鹏;一种面向人体应用的热电能量收集系统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10 张树青;固定方位式海洋监测浮标能量收集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9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59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