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零电压开关三相逆变器的研究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464
【部分图文】:
选择目前主流的1200V/40A的SiC?MOSFET器件和Si?IGBT器件进行进一步的性能??对比,SiC?MOSFET器件为Wolfspeed公司的C2M0040120D,?Si?IGBT为英飞凌科技的??IKW40N120T2t38][39]。图1.6所示为25°C结温时两种器件的静态特性对比,图1.6?(a)所??示为第一象限通态压降匕,(或饱和压降U与漏极电流厶(或集电极电流厶)的关系,??图1.6?(b)听示为第三象限通态压降(或反并联二极管正向压降&)与漏极电流心(或??反并联二极管正向电流人)的关系。在第一象限,显然SiCMOSFET相比SilGBT具有更??小的通态压降,随着漏极电流的增大,两者的通态压降逐渐接近。在第三象限,虽然SiC??MOSFET体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远远大于Si?IGBT的体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但当其??工作于同步整流模式时,SiCMOSFET体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迅速减小,其压降小于Si??IGBT体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6??
图1.6SiCMOSFET与SilGBT靜态特性对比(25°C结温):(a)第一象限静态特性;(b)??第三象限静态特性??图1.?7所示为80°C结温时两种器件的开关特性对比。采用为双脉冲测试电路,驱动??电阻均为5Q,直流电压600V,电流40A。显然,SiCMOSFET相比SilGBT,具有开关??速度更快、反向恢复更小、无拖尾电流等特点。SiCMOSFET的开通损耗约为SilGBT的??四分之一,而其关断损耗甚至都不到SilGBT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SilGBT的开通损??耗与关断损耗比较接近,而SiCMOSFET的开通损耗远大于其关断损耗。??500?\?/?(IDA?rliy)?60??400?\?'?50??\?40??Eoff=?/^\?,?Power{10kVA!div)??200?/?\jr??100?3.04mJ/?'A?^??f?、、?-??100ns!?div??(a)??:齡)?7;??500?'一\?60??400?l?/;?{10?At?div)?5〇??300??30??200?Eon=?Power?(1?OkVA/div)?20??■?0.78mJ?/?io??〇?-?-???—?J??????〇???100?100nsl?div?_10??(b)??7??
片(Bare?Die)源极单独连接,尽量避免连接在距离芯片源极较远的功率路径上。近年来,??很多研究提出了减小驱动回路、功率回路寄生电感的新型全SiC功率模块封装方案[45]-[53]。??富士电机提出了铜针与PCB结合的封装方案[45]_[49],该功率模块的剖面结构如图1.?9??所示。新方案撰弃了?Bonding线而采用铜针和柔性电路板代替,极短的铜针连接SiC功率??芯片与柔性电路板,同时功率回路在柔性电路板上下层形成镜像,以此减小整个功率回路??的寄生电感。相比传统的bonding线封装,新封装的开关损耗降低了?20%,而功率回路寄??生电感降低了?80%,新封装的功率回路寄生电感(包含功率端子)约为12nH。??硅凝胶?DBC基板??\^ding^芯片^功率端子??陶瓷基片铜基板??(a)??柔性电路板??铜ft?/??环氧树脂\?y?功率端子??nn ̄?\?/?I??h?厚铜层???\?N??DBC基板?Si3N4陶瓷基片??(b)??图1.9富士电机提出的封装方案:(a)传统Bonding线封装方案;(b)新封装方案??文献[51]提出了一种双面散热结构的封装方案。图1.?10?(a)所示为半桥桥臂内部芯片??间的连接方式和回路电流路径:P-side散热块(HeatspreaderoftheP-side)替代DBC并与??两个芯片的漏极相连,米用N-side散热块(Heat?spreader?of?the?N-side)替代Bonding线并??与两个芯片的源极相连,上管芯片源极连接的N-side散热块通过中间夹层与下管芯片漏极??连接的P-side散热块相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超然;肖飞;刘计龙;陈伟;;基于下垂控制的并联三相逆变器相位调节方法[J];船电技术;2015年09期
2 杨宏,阮新波,严仰光;四桥臂三相逆变器的PWM控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王慧贞,李启明,严仰光;组合式三相逆变器负载特性的分析与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赵磊;蒋燕君;黄晓东;孔丽萍;吴嘉磊;徐书理;;多方位保护下三电平三相逆变器的设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2期
5 赵磊;蒋燕君;吴嘉磊;徐书理;;一种高性能数字化三相逆变器的设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
6 杨阳;;基于数字控制的三相逆变器的研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年08期
7 韩鹏程;周涛;何晓琼;;基于新型碳化硅MOSFET三相逆变器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7年09期
8 郭新华;丛炜;赵峰;方瑞明;;四开关管三相逆变器控制算法研究[J];微特电机;2012年03期
9 徐志刚;陈柏超;袁佳歆;;基于遗传算法的三相逆变器最优控制研究[J];现代电力;2007年02期
10 赵立民,胡庆,张欣;滑模变结构控制在三相逆变器中的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宁;碳化硅零电压开关三相逆变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张宇;三相逆变器动态特性及其并联系统环流抑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宏;四桥臂三相逆变器的控制和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王禹玺;多能源储能系统中三相逆变器故障诊断方法与参数辨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大一;组合式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下垂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赵欣荣;不平衡负载下离网组合式三相逆变器运行控制策略[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3 Hamadullah;基于DSP的三相逆变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年
4 袁富民;150W 28VDC/36V 400Hz三相逆变器研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5 马璐;并联三相逆变器环流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6 何松原;基于全桥LLC多谐变换器微型三相逆变器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7 杨赵倩;低压微电网三相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7年
8 陈佳;三相逆变器数字化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9 魏少华;6KVA三相逆变器的研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10 王贤智;基于FPGA的三相逆变器控制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7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6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