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与环境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1:26
   微动和环境是电连接器在贮存和使用中对其可靠性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本文以不同基底材料的接触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微动性能与环境特性。基于微动接触电阻测试系统,探究了接触压力、环境温度、基底材料、材料厚度等因素作用下接触对的微动接触电阻变化规律和微动磨损特性。对微动后的接触对分别进行了加速温湿实验和盐雾腐蚀实验,并通过测试加速环境实验前后微动区域静态接触电阻的变化值来评估接触对的环境特性。本文以不同材料接触对连接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7种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实验,分别为:镀Au(铍铜)-镀Ni(Cu)、镀Au(铍铜)-镀Ag(Cu)、镀Au(铍铜)-镀Sn(Cu)、镀Ag(铍铜)-镀Ni(Cu)、镀Ag(铍铜)-镀Sn(Cu)、镀Ag(铍铜)-镀Au(pcb)、镀Sn(铍铜)-镀Au(pcb)。发现随着接触压力的增加,接触对的微动性能变优。这种影响规律和镀层材料、环境温度无关。并不是表面镀层厚度越厚,接触对的微动性能就越优。中等厚度获得优良微动性能的概率低于薄镀层厚度和厚镀层厚度。高温时接触对的微动性能优于室温时。当接触压力为50克时,按优接触性能百分比高低的排序是(厚厚度、高温)(薄厚度、高温))(中厚度、高温)(中厚度、室温)。当接触压力为100克时,按优接触性能百分比高低的排序是(厚厚度、高温)(薄厚度、高温)=(中厚度、室温)(中厚度、高温)。所有接触对在一定条件下均能获得最优的微动接触性能,接触电阻值在19 mQ-34mΩ之间,接触对材料的影响不大。接触对组合在一定条件下也均能获得最差的微动接触性能,接触电阻值分为500mQ,100 mΩ-500 mΩ两种。在对5组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中可以发现:在温度、镀层厚度、压力三个微动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对微动性能影响最大的是压力。随着接触压力的增加,接触对的微动性能变优。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与全面微动实验的实验结果大致相同。与金镀层相比,银镀层的微动敏感性要弱。7种接触对经多种微动条件下的微动实验后,分别进行了温湿环境贮存和盐雾环境贮存实验,实验后测试微动区域的静态接触电阻,结果是经湿热、盐雾环境贮存后接触电阻比贮存前有增加,不同材料增加比例不同。
【学位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503.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动的影响因素
        1.2.2 微动机理
        1.2.3 微动判定的依据
        1.2.4 微动研究现状
    1.3 环境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环境因素影响机理
        1.3.2 环境的影响因素
        1.3.3 环境影响判定的依据
        1.3.4 耐环境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论文实验方案与原理
    2.1 实验方案
        2.1.1 微动试验方案
        2.1.2 环境试验方案
    2.2. 接触电阻测量原理
        2.2.1 测量原理
        2.2.2 测量步骤
    2.3 接触表面形貌测量原理
        2.3.1 光学显微镜
        2.3.2 三维形貌仪
    2.4 数据处理
        2.4.1 微动数据处理
        2.4.2 环境试验处理
        2.4.3 正交实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研究
    3.1 相同触头不同样片表面镀层材料微动特性对比
        3.1.1 Au (BeCu) -不同样片
        3.1.2 Ag (BeCu) -不同样片
    3.2 相同样片不同触头镀层材料微动特性对比
        3.2.1 Sn4 (BeCu) -Au (pcb)样片组合7
        3.2.2 Ag (BeCu) -Au (pcb)样片组合6
        3.2.3 相同样片(Au/pcb)与两种触头微动特性对比
    3.3 微动影响因素的作用
        3.3.1 接触压力
        3.3.2 环境温度
        3.3.3 微动周期数
        3.3.4 接触对材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材料接触对的耐环境特性研究
    4.1 不同材料接触对的耐温湿环境特性
        4.1.1 相同触头不同样片表面镀层材料接触对
        4.1.2 相同样片不同触头镀层材料接触对
        4.1.3 温湿环境对接触对电阻特性的影响
    4.2 不同材料接触对的耐盐雾腐蚀特性
        4.2.1 相同触头不同的样片表面镀层材料耐盐雾腐蚀特性对比
        4.2.2 相同样片不同触头镀层材料耐盐雾腐蚀特性对比
        4.2.3 盐雾环境对接触对微动电阻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交实验分析
    5.1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5.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5.2.1 组合1:Au(BeCu)-Ni(Cu)
        5.2.2 组合2:Au(BeCu)-Ag(Cu)
        5.2.3 组合3:Au(BeCu)-Sn(Cu)
        5.2.4 组合4:Ag(BeCu)-Ni(Cu)
        5.2.5 组合5:Ag(BeCu)-Sn(Cu)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娟;;春天,向暖(外二章)[J];散文诗;2017年18期

2 杜建庆;碧曙;;微动扳手柄[J];机械工人.冷加工;1987年08期

3 蔡友;;信息碎片化时代下湖南微动漫创作的发展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4 沈明学;谢兴源;蔡振兵;莫继良;朱旻昊;;扭转复合微动模拟及其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5期

5 陈磊;李兴广;陈殿仁;;典型复杂微动目标的建模和检测[J];电讯技术;2016年11期

6 王宇晨;雷腾;胡晓伟;徐培胜;;组网雷达下的弹道目标三维微动识别[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7年02期

7 蔡友;黄旭东;;湖南微动漫创作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J];山西青年;2013年02期

8 巩娟,李庆祥,李玉和;新型三维微动台的设计与试验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05年02期

9 朱民昊;刘启跃;金雪岩;;微动摩擦学的最新进展——“97′国际微动摩擦学专题会议”综述[J];学术动态报道;1998年01期

10 张莉萍;地基表层微动测试与分析[J];浙江地质;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华贤;柔顺偏摆微动台结构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李健;单向载荷下CFRP/Ti合金干涉连接界面微动行为及损伤机理[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3 朱旻昊;径向与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

4 陈行勇;微动目标雷达特征提取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贺占平;电接触故障中的微动因素影响与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沈明学;干态下扭转复合微动运行及其损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韩勋;基于窄带微动特征的空间锥体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彭勃;正弦调频傅里叶变换方法及雷达目标微动特性反演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向明;可控性微动的时间效应影响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曾飞;列车轮对弯曲载荷作用下过盈配合面微动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海涛;相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和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2 谢敏;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与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郑佳文;双压电陶瓷微动进给平台控制策略及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4 林亚洲;武汉后湖地区微动探测与钻探结果对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5年

5 王佳琳;论微动画在自媒体时代下设计创作的文化责任[D];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

6 粟华林;基于微多普勒分析的行人微动部位分离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张棚芳;电接触微动滑动测试系统的功能扩展研发[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8 张依;网络微动画的形式语言与艺术风格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9 贾兵;网络微动画题材与形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绍腾;光刻机双驱动微动台动态特性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3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73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8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