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极补锂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912
【部分图文】:
第 1 章 绪论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 1.2 所示。(23)工作时,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与路连接形成回路,以商用锂离子电池钴酸锂/石墨为例,在充电过程,锂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从层状的钴酸锂材料中脱出,再经电解液向石墨负极迁嵌入其中,同时电子经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达到电荷守恒。放电过程时极的化学势高于正极,在化学势的驱动下,锂离子从石墨负极中脱出,经液自发可逆的迁移至正极钴酸锂处,并嵌入其中,而电子则从负极流向正极时向外电路提供电能。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均伴随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结构变化,其反应式如下所示:电时: LiCoO2+ C → Li1-xCoO2+ LixC电时: Li1-xCoO2+ LixC → LiCoO2+ C
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循环次数甚至可达 10000 次以上。. 高的功率承受力。锂离子电池可实现高功率运行,如单体磷酸铁锂动力池的功率密度可达 5000 W/Kg。. 低的自放电率。自放电率很低,目前可做到 1%/月以下。. 无记忆效应。锂离子电池可以实现随充随用。. 强的高低温适应性。锂离子电池可在-20 ℃- 60 ℃的环境下使用,且经艺优化后,可在-45 ℃的环境下使用。. 绿色环保。不含铅、汞和镉等有毒重金属物质。. 丰富的原料。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中的锂、锰和铁等在我国矿产丰富2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概述2.1 正极材料
第 1 章 绪论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取决于其平均工作电位和容量,而在锂离子电池各个组成部分中,正极材料在其中取了决定性的作用,常见的正极材料如图 1.3所示。(24)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层状结构的钴酸锂(LiCoO2)、三元材料和富锂材料,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以及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等。1) 钴酸锂(LiCoO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会会;宋鹏;苏文彬;;锂离子电池火灾的灭火技战术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7年12期
2 ;全球首部《锂离子电池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发布[J];中国有色金属;2018年03期
3 李镇;;锂离子电池安全相关因素分析[J];电子世界;2018年12期
4 顾琮钰;孙均利;;三元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8年07期
5 费有静;;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技术探索[J];新材料产业;2018年06期
6 李乾坤;;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及其发展前景[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07期
7 张悦;何丽杰;张守庆;史春薇;杨占旭;;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技术现状及展望[J];电源技术;2018年08期
8 韩旭;刘全义;吕志豪;孙中正;;18650型锂离子电池燃爆特性研究[J];民航学报;2018年05期
9 尚凡朋;唐铭声;;谈谈锂离子电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年14期
10 陆顺;罗宝权;;浅议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办法[J];新材料产业;201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乐浩;铜、硅纳米颗粒的自组装及其在锂离子电池阳极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2 詹元杰;正极补锂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陈宇阳;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镍锰酸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孙继杨;基于石榴石电解质的固态锂空气电池和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构筑及反应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5 裴一;0.5Li_2MnO_3·0.5LiMn_(0.5)Ni_(0.5)O_2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物相调控及反应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6 王一博;3D打印柔性锂离子电池电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王帅;数据驱动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田野;纳米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7年
9 Muhammad Usman Hameed;[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10 嘉明珍;锂离子电池硅酸类及富锂类正极材料的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丽;金属氧簇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马相飞;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模型参数辨识与SOC联合估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3 杨梦恩;Li-V-O基水系锂离子负极材料制备及性能[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4 马力旺;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5 黑文洁;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锂离子电池模型参数辨识算法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6 郭艳娜;小型便携式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刘亚曼;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8 王磊;静电纺Al_2O_3、TiO_2改性联苯型聚酰亚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9 陈喆;低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内部加热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10 胡健康;PVdF-HFP/交联PEGMEMA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82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8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