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正极补锂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1-14 01:31
   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长的循环寿命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都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锂离子电池的首周充电过程,会在负极表面形成SEI,这会消耗正极中的活性锂,导致不可逆容量损失,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石墨负极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可达10%,而对于具有高比容量的硅基和锡基负极,该不可逆容量损失甚至高达30%以上,这极大地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使用补锂的方法可使这部分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得到恢复,补锂方法可分为正极补锂和负极补锂。正极补锂具有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和高的安全性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围绕使用正极补锂材料,用于补偿锂离子电池的不可逆容量损失,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设计并合成了核壳结构的Li_2S/KB的纳米复合材料,并结合乙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配成补锂浆料。该核壳结构的Li_2S/KB在碳酸酯基电解液中,2.5-3.6V下具有约1053 mAh/g的补锂容量,可用于补偿锂离子电池的不可逆容量损失。为了研究该核壳结构的Li_2S/KB的补锂能力,将补锂浆料直接涂覆于正极LiFePO_4极片表面。经核壳结构的Li_2S/KB补锂后,Li FePO_4(Li_2S)/graphite的首周放电容量全部得到了恢复,且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在后续循环中,容量基本上没有衰减。相比于未补锂的,全电池的比容量有8.2%的提升(基于除集流体外正极片的总质量),能量密度有5.6%的提升(基于除集流体外正极和负极的总质量)。经EIS测试,发现相比于未补锂的,LiFePO_4(Li_2S)/graphite全电池的阻抗存在减小的现象。为了研究阻抗减小的原因,我们将全电池拆解后,正极和负极极片分别与锂片重新组装成半电池,再进行EIS测试,结果显示阻抗减小是由负极导致的。使用XPS分析负极表面SEI的成分和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补锂后,负极极片表面的SEI中生成了更多具有离子电导率和柔韧性的有机物成分,且动力学和热力学不稳定的无机物LiOH和Li_2O的相对含量有所降低,同时负极表面还形成了含硫的化合物,这些成分改善了负极SEI的电导率和稳定性,从而降低了全电池的阻抗。为了使用核壳结构的Li_2S/KB补偿硅基锂离子电池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制备了一种Si-C复合负极,该复合负极的首周放电比容量为738 m Ah/g,充电比容量为638 mAh/g,且100周后仍有600 mAh/g的稳定放电比容量,具有较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Li FePO_4/Si-C全电池的首周存在约20%的不可逆容量损失,经核壳结构Li_2S/KB补锂后,Li FePO_4(Li_2S)/Si-C全电池首周放电容量得到了全部恢复,且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200周后仍有150 mAh/g,对应于约100%的容量保持率。相比于未补锂的,Li FePO_4(Li_2S)/Si-C全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显著的提高,能量密度在第一周、第十周、第一百周和第二百周分别有13.4%、26.7%、65%和110.2%的提升。探索研究空气稳定的过氧化锂作为牺牲锂盐,用于补偿锂离子电池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合成了纳米级的过氧化锂颗粒(100-200 nm)。使用5%wt高电压LiNi_(0.5)Mn_(1.5)O_4做催化剂,促进过氧化锂的分解。该过氧化锂在碳酸酯基中具有1050 mAh/g的补锂容量,将过氧化锂的补锂浆料直接涂覆于LiNi_(0.5)Mn_(1.5)O_4正极表面,首周释放出了91 mA/g的多余容量,相当于过氧化锂约1100 m Ah/g,具有非常好的补锂能力。探索研究水中稳定的草酸锂作为牺牲锂盐,用于补偿锂离子电池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同样使用5%wt高电压LiNi_(0.5)Mn_(1.5)O_4做催化剂,提高草酸锂的电化学活性。草酸锂首周分解时具有500 mAh/g的补锂容量,并释放CO_2,CO_2可抑制碳酸酯基电解液的分解,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经草酸锂补锂后,LiNi_(0.5)Mn_(1.5)O_4(Li_2C_2O_4)/graphite全电池的首周放电容量全部得到了恢复,且具有非常优异的循环性能,在100周后仍有97.6%的容量保持率。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912
【部分图文】: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钴酸锂,正极


第 1 章 绪论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 1.2 所示。(23)工作时,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与路连接形成回路,以商用锂离子电池钴酸锂/石墨为例,在充电过程,锂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从层状的钴酸锂材料中脱出,再经电解液向石墨负极迁嵌入其中,同时电子经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达到电荷守恒。放电过程时极的化学势高于正极,在化学势的驱动下,锂离子从石墨负极中脱出,经液自发可逆的迁移至正极钴酸锂处,并嵌入其中,而电子则从负极流向正极时向外电路提供电能。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均伴随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结构变化,其反应式如下所示:电时: LiCoO2+ C → Li1-xCoO2+ LixC电时: Li1-xCoO2+ LixC → LiCoO2+ C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循环次数甚至可达 10000 次以上。. 高的功率承受力。锂离子电池可实现高功率运行,如单体磷酸铁锂动力池的功率密度可达 5000 W/Kg。. 低的自放电率。自放电率很低,目前可做到 1%/月以下。. 无记忆效应。锂离子电池可以实现随充随用。. 强的高低温适应性。锂离子电池可在-20 ℃- 60 ℃的环境下使用,且经艺优化后,可在-45 ℃的环境下使用。. 绿色环保。不含铅、汞和镉等有毒重金属物质。. 丰富的原料。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中的锂、锰和铁等在我国矿产丰富2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概述2.1 正极材料

结构示意图,钴酸锂,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第 1 章 绪论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取决于其平均工作电位和容量,而在锂离子电池各个组成部分中,正极材料在其中取了决定性的作用,常见的正极材料如图 1.3所示。(24)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层状结构的钴酸锂(LiCoO2)、三元材料和富锂材料,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以及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等。1) 钴酸锂(LiCoO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会会;宋鹏;苏文彬;;锂离子电池火灾的灭火技战术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7年12期

2 ;全球首部《锂离子电池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发布[J];中国有色金属;2018年03期

3 李镇;;锂离子电池安全相关因素分析[J];电子世界;2018年12期

4 顾琮钰;孙均利;;三元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8年07期

5 费有静;;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技术探索[J];新材料产业;2018年06期

6 李乾坤;;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及其发展前景[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07期

7 张悦;何丽杰;张守庆;史春薇;杨占旭;;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技术现状及展望[J];电源技术;2018年08期

8 韩旭;刘全义;吕志豪;孙中正;;18650型锂离子电池燃爆特性研究[J];民航学报;2018年05期

9 尚凡朋;唐铭声;;谈谈锂离子电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年14期

10 陆顺;罗宝权;;浅议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办法[J];新材料产业;201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乐浩;铜、硅纳米颗粒的自组装及其在锂离子电池阳极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2 詹元杰;正极补锂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陈宇阳;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镍锰酸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孙继杨;基于石榴石电解质的固态锂空气电池和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构筑及反应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5 裴一;0.5Li_2MnO_3·0.5LiMn_(0.5)Ni_(0.5)O_2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物相调控及反应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6 王一博;3D打印柔性锂离子电池电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王帅;数据驱动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田野;纳米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7年

9 Muhammad Usman Hameed;[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10 嘉明珍;锂离子电池硅酸类及富锂类正极材料的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丽;金属氧簇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马相飞;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模型参数辨识与SOC联合估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3 杨梦恩;Li-V-O基水系锂离子负极材料制备及性能[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4 马力旺;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5 黑文洁;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锂离子电池模型参数辨识算法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6 郭艳娜;小型便携式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刘亚曼;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8 王磊;静电纺Al_2O_3、TiO_2改性联苯型聚酰亚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9 陈喆;低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内部加热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10 胡健康;PVdF-HFP/交联PEGMEMA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82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82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