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直流送端系统的频率与阻尼特性研究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721.1
【部分图文】:
直流输电能够解耦两端交流电网,会使交流系统总的“有效惯量”进一步??减少。传统机组与新能源组成的电源组经VSC-HVDC送出,将失去受端电网??的惯量支撑。因此,需要在交流系统中加入虚拟惯量,如图1-2所示。加入了??虚拟惯量后,系统有效惯量增加,在惯性反应期间,频率变化率减小,最低点??升商,频率变化减小,系统稳定性增加。对干低惯量交流系统来说,需要考虑??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频率变化率(Rate?of?Change?of?Frequency,?RoCoF)和频率??最低点(Frequency?Nadir)。RoCoF指的是受到扰动后,频率的初始变化率,一??般小于0.5?Hz/s,而各个国家的FrequencyNadir的标准不一,但都应该大于47??Hzlls_16】。??火电厂?水电厂?储能系统??>广—'\?传统发电机组?广—'V????(s)?@??[?)高惯#?;低惯?1;??@???(§;?(T)??核电站?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发电机主导电力系统?换流器主导电力系统??图1-3电网架构图??Fig.?1-3?Power?grid?structure??此外,新能源接入电网后,容易产生宽频振荡,其机理十分复杂,由电力??电子设备的拓扑和参数决定,振荡频率从几1丨2到几十Hz,甚至高到千Hz以上??[1T1。例如
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分为一次、二次和三次调整三种。一次调??整是指由发电机组的调速器进行的、对负荷变动引起的频率偏移的调整。以一??台发电机为例,其静态频率特性如图2-1所示。??/V?‘??Pgs?—?—?一?—?\??N??0?>?/??图2-1静态频率特性??Fig.2-1?Static?frequency?characteristics??当负荷突然变化,系统频率发生波动,发电机组功率将因它的调速器的一??次调整作用而改变,如式(2-5)所示:??AP(i?^-KcAf?(2-5)??16??
图2-3引入P-/曲线的dq解耦控制??Fig.2-3?Dq?decoupled?control?with?P-fcuv\Q??引入曲线后的dq解耦控制如图2-3所示。当送端弱系统发生大扰动时,??频率发生变化,送端换流器可以改变直流系统的功率指令值为式(2?-?6)中的P’,??作为图2-3中的八ef,通过调节自身的功率输出为送端弱交流系统提供虚拟惯??量,与送端交流系统进行动态调节共同抑制频率的变化。??2.4?VSC-HVDC的模型预空制J??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迭代计算和反馈校正的优化算法||(?。可将??所有的约束条件包含在系统的预测控制算法中,并使系统的参数都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5C)m|U81。与传统电流解耦控制相比,省去了内外环控制以及锁相环??T/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9结构更加简巾.,开关效半高,扒有很好的鲁??榨性1421。??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杰峰;陈丽萍;袁康龙;王晓茹;胡益;;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南方能源建设;2015年S1期
2 喻锋;王西田;解大;;多端柔性直流下垂控制的功率参考值修正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年11期
3 熊凌飞;韩民晓;姚蜀军;;锁相环对多端柔性直流稳定性作用分析及参数选择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5年16期
4 许冬;韩民晓;杜旭;王华伟;;风电孤岛经混合三端直流送出的模型预测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13期
5 任敬国;李可军;张春辉;赵建国;梁永亮;;基于直流电压—有功功率特性的VSC-MTDC协调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年11期
6 熊凌飞;韩民晓;;基于组合方式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5年06期
7 蒋晓娟;姜芸;尹毅;孔祥海;;上海南汇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5年04期
8 朱瑞可;王渝红;李兴源;贺之渊;应大力;;VSC-MTDC系统直流电压自适应斜率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年04期
9 吴博;李慧敏;别睿;邱慧敏;秦立斌;钱峰;;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展望[J];现代电力;2015年02期
10 杨柳;黎小林;许树楷;李岩;刘涛;赵晓斌;陈名;;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系统集成设计方案[J];南方电网技术;201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晋;双馈风电机组并网的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徐坤;VSC-HVDC对次同步振荡抑制作用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于海洋;托克托电厂600MW机组抑制次同步振荡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4 刘国平;基于Prony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与控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90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9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