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定子圆筒型永磁游标直线电机的设计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双定子圆筒型永磁游标直线电机的设计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心脏病居高不下的死亡率和自然心脏的短缺,现如今通过移植人造心脏代替自然心脏来泵血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来挽救心脏病患者生命。作为人造心脏的最为关键的组成部件,人造心脏泵必须拥有稳定性和可供移植性这两项条件,而电驱动的人造心脏电泵恰恰具备这些优势,具备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定子圆筒型永磁游标直线电机应用于人造心脏泵领域,并对其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进行了研究,搭建了有限元仿真模型,设计制造了试验样机,证实了圆筒型双定子直线游标永磁电机有较为优异的性能,为进一步研究该类双定子直线游标永磁电机打下了基础。所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由于人造心脏受体胸腔空间有限且要求电机具有较高的推力密度,提出了一种新型两相圆筒型双定子直线游标(Double-Stator Tubular Permanent-Magnet Vernier、TDS-VPM)电机结构并对现有游标结构就行改进,绕组和永磁体都位于初级上,次级只有铁芯。A、B两相绕组分别位于内外定子,采用此结构可以有效利用电机中空体积,减小电机长度,提高电机的推力密度、增加电机的可靠性。2)建立了电机的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将3D电机结构简化为2D模型,节约了仿真时间。在此基础上对电机的磁场分布、磁链、反电势和电感以及推力等静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电机的游标效应,与理论分析一致。3)构建了对称模型,将影响直线电机推力脉动的边端力和齿槽力进行了分离,据此,对电机的拓扑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通过动子内外侧错开四分之一极距,使得内外定子产生的齿槽力相互抵消,有效的降低了动子的推力脉动,提高了输出性能。4)建立了电机的数学模型,推导了由于边端效应和加工误差使得两相反电势相位差不为90°电角度时的电流控制策略,利用场路耦合联合仿真方法,对电机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5)由于圆筒型结构不宜使用硅钢片叠压而成,对采用的新型软磁材料坡莫合金的磁材料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其磁导率要低于硅钢材料。设计加工了一台试验样机,并进行了测试,分析表明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推力 定位力 永磁电机 有限元分析 圆筒直线电机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359.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10-11
- 1.2 直线电机简介11-13
- 1.3 定子永磁型电机简介13-14
- 1.4 游标电机简介14-16
- 1.5 双定子电机简介16-17
- 1.6 人造心脏泵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研究趋势17-18
- 1.7 本文内容的安排18-20
- 第二章 双定子圆筒型永磁游标直线电机的运行原理与结构特点20-29
- 2.1 人造心脏的泵用电机性能要求20
- 2.2 电机结构20-22
- 2.3 运行原理22-23
- 2.4 游标原理23-27
- 2.5 双定子圆筒形永磁游标直线结构特点27-28
- 2.5.1 圆筒形直线电机结构的选取27
- 2.5.2 永磁游标结构的选取27-28
- 2.6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双定子圆筒形永磁游标直线电机的有限元分析29-49
- 3.1 参数化建模29-30
- 3.2 网格剖分30-31
- 3.3 电机静态特性分析31-34
- 3.3.1 永磁磁场和电枢磁场分析31-32
- 3.3.2 永磁磁链和空载反电势32
- 3.3.3 自感和互感32-33
- 3.3.4 定位力33
- 3.3.5 推力33-34
- 3.4 电机改进结构提出34-35
- 3.5 改进电机结构参数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及优化35-40
- 3.6 改进电机结构的静态特性分析40-48
- 3.6.1 永磁磁场40-41
- 3.6.2 电枢磁场41-42
- 3.6.3 自感和互感42-43
- 3.6.4 永磁磁链和空载反电势43-44
- 3.6.5 定位力分析44-45
- 3.6.6 推力分析45-46
- 3.6.7 永磁体退磁风险分析46-48
- 3.7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数学模型和控制策略49-60
- 4.1 数学模型49-51
- 4.2 动子角度差选取51-55
- 4.3 电流控制55-56
- 4.4 基于场路耦合的联合仿真56-59
- 4.5 本章小结59-60
- 第五章 样机与实验结果分析60-65
- 5.1 样机制造60-62
- 5.1.1 电机永磁材料的性能测试60-61
- 5.1.2 电机制作组装61-62
- 5.2 样机实验62-64
- 5.3 本章小结64-6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5-67
- 6.1 工作总结65
- 6.2 工作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2
- 致谢72-7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涛;直线电机的应用领域[J];机械工程师;2001年05期
2 陆启建;直线电机直接驱动技术[J];机械与电子;2001年04期
3 袁绍芝,朱有贵,王成立;直线电机一般故障的处理[J];山东煤炭科技;2001年01期
4 叶云岳,杨天夫;直线电机在制造技术装备中的应用综述[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2年06期
5 叶云岳;国内外直线电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J];电器工业;2003年01期
6 蔡长春,徐志锋,潘晶,庄建平,刘新才;直线电机的发展和应用[J];微电机(伺服技术);2003年02期
7 王伟进;直线电机的发展与应用概述[J];微电机(伺服技术);2004年01期
8 刘杰辉,范素芹;弹性支撑直线电机系统模型的建立方法[J];河北工业科技;2004年05期
9 周勇,黄明星,叶云岳;直线电机在新型智能铺粉装置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2004年11期
10 ;直线电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J];数控机床市场;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滨;;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硬件在环实时仿真平台[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2 叶云岳;;国内外直线电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A];直线电机与自动化——2002年全国直线电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叶云岳;;直线电机在机床业中的应用[A];第七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叶云岳;;直线电机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综述[A];电气技术发展综述[C];2004年
5 周勇;黄明星;叶云岳;;直线电机在新型铺粉装置中的应用[A];2004年全国直线电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学群;杨荣波;王忠川;;直线电机的应用[A];2005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曹荣敏;周惠兴;陈现敏;文华强;;基于永磁直线电机的倒立摆创新实验平台设计[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8 王先逵;石忠东;陈定积;吴丹;;提高直线电机伺服单元控制精度的综合措施[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曹志彤;何国光;陈宏平;;超磁致微直线电机[A];直线电机与自动化——2002年全国直线电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邓启文;尹力明;吴峻;;直线电机静态特性研究[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科集团 赵晓泊;直线电机将升级传统制造业[N];中国证券报;2010年
2 记者 张荣文;第一个直线电机牵引车辆段安家广州[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3 王迅;中科院与日企共建直线电机联合实验室[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4 袁芳邋记者 赵凤华;中日专家北京交大研讨直线电机轨道交通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7年
5 常科;国内首列自动无人驾驶直线电机城轨车辆下线[N];人民铁道;2007年
6 记者 王小润 凌翔 通讯员 窦新;我国首列自主知识产权直线电机地铁列车青岛下线[N];光明日报;2011年
7 窦新;首列自主知识产权直线电机地铁列车在青岛下线[N];科技日报;2011年
8 刘征;我国首列自主知识产权 直线电机地铁列车下线[N];证券时报;2011年
9 苏万明;直线电机地铁列车青岛下线[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林刚;“青岛造”地铁车在广州投运[N];青岛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嘉阳;直线电机地铁车辆—板式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寅;多模式压电直线电机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3 陈西府;摩擦驱动型非共振压电叠层直线电机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唐传胜;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控制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侯明;高精度高速度高频率直线电机运动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6 张颖;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磁阻力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程远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推力波动的优化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曾理湛;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复杂机电耦合系统分析与控制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利;现代直线电机关键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潘东华;面向超精定位系统无铁心直流直线电机精确建模与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那;数控机床用直线电机的优化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2 王守雨;直线电机推力分析与隔磁防护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吴红伟;新型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苏焕宇;永磁同步直线电机优化设计和测试[D];湖南大学;2013年
5 党明辉;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涛;基于城轨列车的双馈直线电机的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曾志凌;城轨列车双馈直线驱动电机电磁计算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吴红杰;直流直线牵引传动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赵彬;快速运动及制动实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罗发政;永磁同步空芯直线电机推力计算及其特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双定子圆筒型永磁游标直线电机的设计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