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在传统化石能源过度消耗导致环境问题(例如温室效应、酸雨等)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移动电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等的固有间歇性、电动汽车需求量的增加都对绿色高效的能量存储与转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在所有二次电池中具有最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是最重要的能量存储转化技术之一。为了进一步克服传统锂离子电池所具有的不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历程,以低环境毒性和低成本为出发点选取了无钴的Li_(1.2)Ni_(0.2)Mn_(0.6)O_2和低钴的LiNi_(1/3)Co_(1/3)Mn_(1/3)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对二者进行了纳米结构优化和电化学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有序介孔二氧化硅KIT-6。以KIT-6为模板合成了具有有序介孔结构的Li_(1.2)Ni_(0.2)Mn_(0.6)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所合成的正极材料具有4.882 nm的平均孔径和60.682 m2 g-1的较大比表面积。所合成的介孔材料和使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大粒径材料具有基本相同的晶体结构。当将它们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0.2 C循环50周后,介孔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210 mA h g-1,容量保持率为84%,而使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175 mA h g-1,容量保持率也相对较低,为81%。该研究通过使用模板法对Li_(1.2)Ni_(0.2)Mn_(0.6)O_2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优化。(2)使用共沉淀法生成Ca0.2Co0.4Mn0.4CO3微米球。碳酸盐微米球经过煅烧、蚀刻去除CaCO3和进一步煅烧后获得多孔球形CoMnO3模板。将CoMnO3和硝酸锂和硝酸镍混合并煅烧后最终获得多孔球形纳米-微米层级结构LiNi_(1/3)Co_(1/3)Mn_(1/3)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级结构LiNi_(1/3)Co_(1/3)Mn_(1/3)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0.2 C倍率下75周充放电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为159 mA h g-1,容量保持率为98.7%。1 C倍率充放电循环100周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33.2 mA h g-1,容量保持率为90%。其在5 C的高放电倍率下(750 mA g-1)仍然具有135.5 mA h g-1的放电比容量。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三元材料 富锂材料 纳米蚀刻 硬模板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6;TM9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引言11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11-14
- 1.3 锂离子电池起源14-16
- 1.3.1 早期研究14
- 1.3.2 熔融盐体系14-15
- 1.3.3 复合导体的概念15
- 1.3.4 早期的嵌入概念15-16
- 1.4 锂离子电池的出现16-17
- 1.4.1 二硫族化物的嵌锂16
- 1.4.2 氧化物嵌锂16-17
- 1.5 层状氧化物和商业化17-18
- 1.5.1 层状氧化物的早期研究17
- 1.5.2 锂钴层状氧化物17-18
- 1.5.3 锂镍层状氧化物18
- 1.6 第二代锂离子电池18-22
- 1.6.1 尖晶石18
- 1.6.2 其他种类的层状结构氧化物18-21
- 1.6.3 含铁化合物(磷酸盐)21-22
- 1.7 纳米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22-24
- 1.7.1 纳米结构材料概述22-23
- 1.7.2 纳米-微米层级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23
- 1.7.3 介孔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23-24
- 1.8 本章小结24-25
- 第二章 实验药品和材料测试分析方法25-35
- 2.1 实验药品25-26
- 2.2 分析测试方法26-35
- 2.2.1 X-射线衍射(XRD)26-27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7-28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8-30
- 2.2.4 能量弥散X射线谱法(EDX)30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30-31
- 2.2.6 BET测试31-32
- 2.2.7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32
- 2.2.8 循环伏安法(CV)32-33
- 2.2.9 电化学阻抗谱法(EIS)33-35
- 第三章 介孔Li_(1.2)Ni_(0.2)Mn_(0.6)O_2的制备与性能研究35-44
- 3.1 引言35-36
- 3.2 实验36-37
- 3.2.0 模板的合成36
- 3.2.1 材料的合成36-37
- 3.2.2 材料表征37
-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37
- 3.3 结果与讨论37-42
- 3.3.1 形貌观测37-38
- 3.3.2 结构和成分分析38-40
- 3.3.3 电化学性能分析40-42
- 3.4 本章小结42-44
- 第四章 多孔纳米-微米层级LiNi_(1/3)Co_(1/3)Mn_(1/3)O_2的制备与性能研究44-57
- 4.1 引言44-45
- 4.2 实验45-47
- 4.2.1 材料合成45-46
- 4.2.2 材料表征46
- 4.2.3 电化学性能测试46-47
- 4.3 结果与讨论47-56
- 4.3.1 形貌观测47-49
- 4.3.2 结构和成分分析49-53
- 4.3.3 电化学性能分析53-56
- 4.4 本章小结56-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萃辰;脂肪族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结构基础[J];自然杂志;1979年07期
2 何林生;;钛白废酸提钪及钪的应用[J];杭州化工;1991年02期
3 张勇;霍庆媛;王力臻;张爱勤;宋延华;;LiFePO_4/MWNTs/B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2年24期
4 杜霞;薛卫东;刘帆;李昱树;;n型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3年01期
5 ;钛及钛钼合金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上海有色金属;1978年03期
6 龚茜,谭攸庚;钌钛锡氧化物阳极表面形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氯碱工业;1995年05期
7 邓凌峰;陈洪;;2,5-二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J];材料导报;2009年22期
8 Degussa;徐翔飞;;“白炭黑”的制备工艺及其物理—化学性能[J];橡胶译丛;1981年03期
9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章宗穰;许传经;潘幼良;;旋转环—盘电极的研制和电化学性能研究[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良超;郝仕油;林秋月;应桃开;;纳米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刘志超;党海军;陈广宇;张自禄;;氟化石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张森;李志勇;;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季益刚;周益明;邵阳;戴跃华;俞燕青;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氢氧化镍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董怡辰;王振波;秦华;;炭包覆对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7 侯磊;吴茂;何新波;曲选辉;;碳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邹红丽;招睿雄;沈培康;;钨掺杂LiFePO_4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樊小勇;江宏宏;黄令;孙世刚;;电镀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王婷;曹中秋;边静;;镁铝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锌的性质与用途[N];期货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桂霞;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梅娟;金属氧化物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刘芳延;基于综纤维素制备炭基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江小剑;基于脱合金法的锰基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聪;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莫润伟;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_3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历彪;钛的含氟氧化物及其锂化产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刘清朝;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石丽丽;新型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兵;锡/钼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储锂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志同;钒基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莎;多巴胺炭球及MOFs@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燕平;氢驱动化学反应法制备Li_xal_ySi_z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杜志玲;掺氮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宋巧兰;新型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文静;新型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康怡然;纳米二氧化锰/碳材料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张亦弛;低维氧化钼纳米材料微观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涛;Fe-Mn-Ti-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申亚举;水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Ti_2(P0_4)_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80561.html